汽车从S312省道马厂村头左拐下道向东行驶,跨过架设在安达木河上的水泥大桥,继续前行,进入一条草木掩映的山谷,去寻找一座形成于明代的古村落——塔沟村。
山谷幽深,左旋右转。水泥路与山溪纠缠着从山谷里延伸出来,为寻访者引路。汽车就是在它们的引导下,去探寻塔沟村的历史渊源。
进入山谷一公里处停车,我下车望向道路北面的山坡,想在山坡上寻觅到一座古塔的踪迹。回馈我的只是被风吹动的山草和裸露着的岩石,哪里还有什么古塔的身影。
据确切记载,这面山坡上,曾于元代建造过一座古塔,在世纪交错更替的风雨中,站立了几百年。在方圆百里内尽人皆知,堪称名塔。山谷里深藏着十几户人家,也因沾了塔的名气,被称作了塔沟村。这座塔被保留到上世纪60年代才拆毁,至于它的形状和高度只有见过它的人才会知道。
这座存世600多年的古塔,到底是圆形还是方形,身高几层,面目是否俊朗,在你的塔尖上是否也顶着一颗照亮夜空的佛珠神灯……带着这些好奇,我再次驱车穿越时空的隧道,驶入历史的深处……
上午10时,在塔沟村委会的会议室里,通晓塔沟村古今历史的村支书刘尚国,向我讲述了古塔的身世。
“塔沟村名,因村口北山坡上古塔而得名,塔高七米,下部分大,上部分小,呈大肚子宝瓶形状,大概建于元代……
“塔沟村北有座庙,是菩萨庙,建于唐朝,于1966年拆除。另外还有一座南庙,是二柏搭枝庙,在马场村地界……”
村支书说到了塔,我连忙在记忆中搜寻中国古塔的有关记载。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古塔建筑初始是从印度引进的,其建筑样式可达3000多种。元代的塔其形体多为覆钵式塔(宝瓶塔)。塔的下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塔身,塔身上部是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环圈多为十三层,称为十三天相轮。塔身一般刷成白色,显得素雅庄重。村支书的描述是称“大肚子宝瓶形状”,应该就是与这种塔相似。在塔沟村北还有座菩萨庙,俗话说有佛就有庙,有庙就有塔,庙与塔是相互照应的。
古塔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追忆,但塔沟村还有更加神秘的文物深藏于此。驱车来到塔沟村的尽头,看到一处明代文物奇迹——姜矛峪城。
姜矛峪城,村里人也称它为姜米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方形,长宽各95米。其寓意深刻,象征着明代皇帝的九五至尊。由此看来,姜矛峪城或许是为了迎候皇帝到此巡视边防而建的。明朝将军薛仁荣在此任督办将军,督办塔沟、曹家路、吉家营等地的修城工程。
据史料记载,姜矛峪城隶属于明代设在曹家路的游击署管辖,镇守在南部山谷之中。由于它远离边关要塞,在明清两代400多年的时间里未曾受到战争的摧残。甚至在城堡里都没有房屋的遗存迹象。淳朴的塔沟村人民在历史上最为困难的年代,宁肯到山外几十里的村庄搬砖运瓦修建房屋,也不肯拆掉姜矛峪城的砖石,致使它完整保存到了今天。
下午,我站在塔沟村环村公路的制高点东山梁上,回头俯瞰姜矛峪城和整座塔沟村全貌,不禁心潮起伏,思绪奔涌。
塔沟村也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着许多的战斗事例值得留存和记载。
1943年,东北抗联部队曾来过塔沟村,一位叫刘常瑜的部队干部发展塔沟村王崇利入党。后又经王崇利发展王明文、王明田入党,这三人是塔沟村最早入党的党员。
1940年开辟南山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抗日联合政府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曾在南山的坡头村、大树洼村、塔沟村等多个自然村设立过临时的抗日联合政府办公地点。其中就曾在塔沟村的南东洼、北东洼的山洞里设立过办公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