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咱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地界儿,所以,它的“味儿”一想起来,脑子里还真是这最接“地气儿”的。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不知是否属实,咱北京的胡同,在一段时间内是以每年50条的速度消失着,到现在只剩不到1000条 ,完整保存传统格局和风貌的仅剩430条。看到这些数字心情如同那大杂院房顶上生长的枯草一样,对于一个在胡同长大的北京人来说,家一样的胡同,如朋友一样就在身边。
1.帽儿胡同
如果真想感受到帽儿胡同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就要清晨来到这里,您可以一定躲开旅游的人,从胡同一天的一早开始,地安门大街的四和面饽饽,驴肉火烧,杂碎汤看着都馋人起来,价格也都很亲民,关键是吃得地道正宗。而那些“网红”食物始终代表不了胡同建在文昌宫的基址之上的是帽儿胡同小学。9号和11号是可园,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之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悠哉地骑自行车,游览的群众三三两两,等天色暗下来,人又少了,来北门涮肉吃一锅,侃一会,这才是胡同生活。
2.黑芝麻胡同
正热播的《芝麻胡同》,让人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特熟悉东城的黑芝麻胡同,其实也是紧挨这南锣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南邻沙井胡同,北靠着前鼓楼苑胡同。走到里面可以看到那种门前种花,房上有藤的老北京胡同特色,漫步在这里,虽然紧挨着人山人海的南锣会莫名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这里有清末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奎俊的府邸。
3.东棉花胡同
在这个胡同里蹲着一个大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大家俗称的中戏。原先叫棉花胡同,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叫棉花胡同,所以就区分开了。东棉花胡同象北京所有的胡同一样,都是有来头有说道的无暇考证,只是从这条东棉花胡同走向东西南北,都能找到很多名流的旧居。小院是有点现代味的平房,绝对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似乎象要模仿四合院的架式建起来的,房顶有护栏,可凭栏远眺,但望不到远去,四周的楼房挡住了想远去的视力,在楼宇下的一幢幢古宅,东棉花胡同15号宅的内宅门,为中西合璧式的拱形券门,门上砖雕精细,雕有花卉、走兽、吉祥图案。这里原来是清末一刘姓将军的住宅,现在是多户居民合住了。
4.史家胡同
胡同两头是喧闹的现代社会,胡同里是慢慢悠悠的旧时代,灰墙、红大门的四合院儿。史家胡同小学就在胡同里。这里有着浓浓文化艺术气息,不光来自史家胡同小学,胡同中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更是给这条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院,适合天气好的午后或清晨,静静的看看展览,感受一下老北京的胡同建筑布局和韵味,几十年前,老北京胡同里家家都是老人们做的饭香味儿,如今这都成奢侈了,旁边的干面胡同,您逛累了或者拐到小街,来碗小街卤煮!够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