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回来的人都说丽江好,这次我真的亲去了。
导游告诉我说丽江是云南最值得去的地方,起初我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去过了香格里拉和昆明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很多人喜欢香格里拉,喜欢那里好客的藏民,喜欢美得让人赞叹的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喜欢辽阔的牧场和穿街而过的牦牛;很多人喜欢昆明,喜欢峰回路转、嶙峋错落的石林,喜欢一望无际、登高俯瞰的滇池。然而,当你坐在藏民家喝着酥油茶,当你在普达措的海子边合影留念,当你迷路在复杂崎岖的石林,抑或是从西山上饱览滇池的壮阔时,心中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么少了什么呢?就是交流——人与风景的交流。
再美的景色,当你从她身边走过的时候,也只是一张照片而已,一片风景就是那样悄悄地等在那里,等更多的人带走更多同样的照片。热情的藏族人家,一年到头,接待了无数的游客,唱了无数遍相同的歌曲,跳了无数遍传统的舞蹈。对于游人来说,他们观赏过了,体验过了,消费过了,也就没有遗憾了,可是景色本身却是如此的孤寂,尽管身处大自然的自由世界,却像被束缚在动物园的铁笼里,被人群匆匆看过。而丽江就不一样了,古城的文化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在这里,人的存在和流动为古城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却没有谁能带走一样的照片,这就是古城的生命所在。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的精髓,丽江古城却不同于江南的古镇,可以类似地概括为“小桥流水商铺”。丽江并不是一条江,她因流经境内的漂亮的金沙江而得名,这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百千年后,往来于古道的经商马帮已经不再辉煌了,而这里却成了新的古文化商业中央。家家户户都有店铺,虽然所售物品大致类似,以银器、茶叶、织物、皮具、饰品为主,但其种类之纷繁、数量之庞大,以及那琳琅满目的氛围着实令人咋舌。
冰水自玉龙雪山而下,曲折贯穿了整个古城,家家有水,家家有柳树,成了古镇的一道奇丽的风景。这里的纳西族人淳朴而豪爽,他们没有大城市里的勾心斗角、奸诈狡猾,没有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只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生息繁衍,赋予了这片古城一分天然与祥和。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没有人把你硬往店里拉,热闹而不喧闹,让阳光悄悄地从屋檐洒到你的脸上,让鸟雀在枝头轻轻地唱出心声。抚摩古老的木质建筑,就像抚摩历史的印记,带你回到曾经的茶马古道,看马帮的小伙子们在这里卸下行囊歇歇脚,大腕喝酒,大口吃肉,看纳西族的女人静静地品茶,戴着厚重的银手镯,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巷,走在你脚下已经磨得光滑的石板,炊烟袅袅,升起在街角的一隅或是飘在遥远的山间,感觉自己的灵魂被净化了一般,愉快而平静。
古色古香的街道和现代的艺术结合在一起,石板两旁的店檐像夹岸的山,在头顶上方留出曲折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从街的那一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吹过来,令人愉悦而抖擞。清亮的渠水冲洗着嫩色的荇草,摇晃着发丝一般缓缓而去,或在涨水之时漫过街道的石板,带走污浊和不祥。每当夜幕降临,欢闹骤起,四方广场上篝火冉冉,载歌载舞,街巷两侧,掌灯时分,更是金碧辉煌,店铺里五彩斑斓,刺眼夺目。或是走到人迹稀罕的暮色之中,听一曲从昏黄的酒吧传来的吉他;莺歌燕舞的声音抛在脑后,牵着情人的手走在红灯笼的街边,看花灯穿过桥洞的光不见了,才依偎在一起。
在丽江城里听纳西古乐,在玉龙脚下看《印象丽江》。若干年前,一位导演来到丽江,看到朴实憨厚的少数民族,看到壮美传奇的玉龙雪山,他被震撼了,感动得流下泪来,他要把这纯洁的财富展现给世人,于是创作了这部《印象丽江》,他——就是张艺谋。数百名少数民族农夫兄弟姐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自己的家乡,以玉龙雪山实景为背景演绎着无华的神话。男人们豪放,客人来了喝酒,客人走了喝酒,开心了喝酒,不开心了也喝酒;女人们勤劳,背着大竹筐走在崎岖的山间;马帮们狂野地骑着马,整洁地击着鼓;各族人民心手相连,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嫁娶之时,不舍缠绵,一扣三扶,天边策马,驻看夕阳。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水族、傣族、他留人、摩梭人……在丽江这片古老的土地唱出历史的风骨和浑然的滇腔。
丽江,雪山之神佑护的圣地,像泸沽湖水一样清亮,像纳西古乐一样浑厚,像虎跳峡一样豪放,像陈茶一样香远益清。一枚刻着东巴文字的巨型印章,在千百年前落在了云南的西北高原,留下的是一个个奇迹和震撼,留下的是这让人流连忘返的丽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