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漩河上游的铜鼓村境内有一个滩,名叫铜鼓滩。滩的左岸上有一座小山,形似马鞍,故名鞍子山。山上竹树葱郁,鸟语花香,一座古庙掩映其中。庙里住着一位志远和尚,虔修佛法,维持香火。一天夜里,志远和尚做完例行法事,正打坐练功。朦胧中,一位白胡子老人对他说:“鞍子山是块风水宝地,峨眉山将有一面铜鼓飞来,请你到时开门迎接,古庙就会兴旺……” 到了三更天时,山门外果然响起了“咚!咚!”的撞门声。志远和尚听见而起,但他年老多病,动作迟缓,铜鼓连撞了两下,庙门未开。第三下,铜鼓用力过猛,被反弹掉进小山下面的河滩里。从那以后,铜鼓掉下的地方竟然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逐渐形成一个深潭。那潭上的瀑布冲击潭水的声音,酷似铜鼓的敲击声,清脆、洪亮,与岩壁共鸣,很远都可以听到。从此,人们就给这滩取名为“铜鼓滩”,古庙也由此名为“铜鼓寺”。 自从铜鼓掉进滩里以后,铜鼓滩四周的村庄就开始闹旱灾。村民到处求神拜佛,打醮求雨,都无济于事。正当人们心急如焚时,白胡子老人又给志远和尚送梦来:“必须赶陕捞出滩中之鼓……”于是,志远和尚就发动当地的村民制水车近百架,在滩边车水打捞铜鼓。当他们把水车到快干时,铜鼓露面了。正当村民们兴高采烈时,铜鼓却化作一只小鸟,从滩底飞向高空,刹时不知去向。这时,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滩中的水很快又涨满了。这年正是丙午(19跖)年,距今已近百年了。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听过当年参加过车水的老人讲述这件往事,他们讲起来,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要让庙里的香火旺盛起来1这是志远和尚一生的追求。铜鼓的飞来本身就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可惜他未能抓住。志远和尚后悔不已,整天闷闷不乐,以致忧虑成疾,于次年圆寂了。他死后,就埋在庙旁小山上,他的精魂化作一只田螺,从山上伸长脖子到河里吸水。水旺财旺,庙里的香火逐渐旺盛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在小山四周发现了大大小小的田螺。于是,人们就把埋葬志远和尚的坟墓叫做“田螺坟”。 时过几年,一位风水先生建议,在滩下边修一座石桥,田螺过河,这样,铜鼓庙就会更加兴旺。村民采纳了他的意见。桥修成了,可他们却在选址时出现了一点偏差,桥面和护桥的石岸恰似一“弓箭”,正好对准田螺坟,无形中射死了田螺。从此,鞍子山的田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庙里的香火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后来毁于大火。但这长约八十米、宽两米的二十孔石桥却依然存在,它是联系大竹和梁平人民的重要纽带之一。桥上河100米的滩口处,曾于1965年建成了梁平第一个村级小型水力发电站,铜鼓村民率先使用电灯照明。桥的下游约30米河滩处,有一个小沙洲,沙洲上植物茂密。传说有一年,一渔者在滩边打鱼晚了,就在沙洲上住了一宿。由于夜寒难眠,渔夫就寻些干柴生火取暖,不料,百里以外的达县城(今达州市)也同时起子火,渔夫烤了一夜火,达县城也被大火烧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渔夫人走火灭,达县城的火也才灭了。达县老铁桥至红旗桥的沿河街上,至今还留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二
铜鼓滩上,一条宽约50米、高3米的瀑布直泻滩中,水花溅起,如烟似雾,给深滩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那瀑布声,好似在演奏一曲大自然的赞歌。瀑布下面有一巨石,酷似一头卧牛,那就是“犀牛映潭”。据说,自从铜鼓掉进滩中后,神仙就派了一头犀牛到潭中守护。犀牛却不安分,每晚子时都要到滩边游玩,。有一次,犀牛玩得性起,上岸糟践了村民的庄稼树木,撞坏了村舍房屋,伤害了人畜。这就违犯了仙规,遭了雷击。从此,犀牛便成为一块巨石,永卧滩边。 站在瀑布边远望,宽广清亮的河流,从铜鼓滩流向远方。近铜鼓滩的一段河中,全以石为底,水深约1米,河底沙石清楚可见。绚丽的贝壳好似眨着眼睛;优美的红鳃鱼在水中摇晃滑翔;奇特的卵石向你描述着它丰富的经历……河中大大小小的沙洲上,或似铺着绿色的地毯,或似露出光光的脊背,任你触摸滚爬。一艘艘小舟穿梭其中,和两岸的翠竹绿柳,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清风徐来,碧波荡漾,置身其中,宠辱皆忘,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看着这美景,少男少女们情不自禁地挽起裤管,下河戏水,追逐水中的游鱼,寻觅五色的贝壳。少女们飘逸的裙裾,荡漾着小伙儿心中的情帆,溅起纯情的浪花,构成一幅幅少男少女戏水图。太阳变得橘红,晚霞映在滩中,给清亮的河水注入了瑰丽的颜色。渔夫划着小船,渔网时张时合,鱼虾活蹦乱跳,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漂亮画卷。 夜幕渐渐降临,“陶醉不知归路”。他们满载着收获与舒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铜鼓滩。回到家里,一边品尝着鲜美的杨柳鱼儿,一边讲述着铜鼓滩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铜鼓滩,一个布满神奇色彩的名字。她是小孩嬉戏的乐园,成人心灵的憩园,老人休闲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