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在桂林,导游要给我们介绍阳朔,除了阳朔的自然风光,还提到了阳朔的西街,因为知道我们是来自大理,就转了一个话题,说西街也是一条洋人街,它是大理、丽江的洋人街合起来,就是海内的三大著名的洋人街了。还说了,丽江的洋人街犹如妻子,大理的洋人街如同情人,阳朔的洋人街如同小秘之类的话。三个地方我都去过,但我觉察不到她们谁跟谁?也比不出什么来,但对我们大理的洋人街是情有独钟的。
其实,我的感觉,“洋人街”一词应该指的就是大理古城的这一条。洋人街,这一个说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尽管现在丽江的旅游很风光,她也只是1996年丽江大地震以后,才借地震的名,大规模的进行旅游开发的,就是有洋人街,那也是比大理足足小了一辈。阳朔的西街,也是小一辈,我们不仿看看我国当年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涉外接待外国游客的旅游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虽然桂林是很早就开发的旅游大城市了,但阳朔一定还没有这个资格。但大理是全国最早宣布的,第一批20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当年就有了能接待外国游客的资格,也才有了大理这一条名气中外的洋人街。
上个世纪,在现在洋人街上,有一家大理县人民政府的招待所,后来并市以后,就改为大理市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简称“二招”。当年参加高考时,我们就入住“二招”,当然只能住收费低得多的老式土木结构房子(现在叫“白族民居”了),而来自助旅游的“老外”们则住里院,专门接待高级干部们的水泥房了,听说里面很先进,估计相称于现在的“标间”吧。因为大理除了几家旅社外,就是“二招”还算有点档次,蜂拥而来的“老外”们当然就住“二招”了。高考那段时间我们还常用相当低水平的英语,和经过我们门口到内院的老外们“hello!”
是“二招”成就了洋人街。老外爱自助游,这一点比我们国人可能要先进50年以上了,这时,一个智慧的人,来到了“二招”门口,租下了房子,专门给老外们出租自行车。这人听说是从邻近的宾川县宾居华侨农场来的,因为是华侨,就有和老外打交道的天性,还会一些外语,就开始了这个营生。与此同时,还来了许多人,有向老外兜售白族传统工艺制品的,也有是文物的,文革遗物的,这样“二招”门口的这条街道就热闹起来了,我们也乐意去听他们讨价还价,听到他们说“one元”“two毛”之类的话,觉得很好玩。慢慢地,老外更多了,当然也有人开始卖西餐,卖可乐了,一开始时,还有叫“可口可乐”、“波音”之类的西餐馆,后来听说太过于“洋气”,让老外告侵犯知识产权了,现在就剩下一些什么“一线天”、“太白楼”、“唐朝”之类的了。但老外还是那么多,有就餐的,有看书喝咖啡的,也有喝啤酒晒太阳的,有聊天的,再加上如织的游客和那一些有字母啊,有假名啊,有繁体汉字啊手书的招牌、菜谱,确实让人有置身异域的感觉,当之无愧叫洋人街。
我也去过北京十刹海的银锭桥,当时人力车师傅,也对我说,这儿是一条和你们大理一样的洋人街!但在我心里面,银锭桥也好,西街也罢,加上丽江,充其量也就是“酒吧街”,而不能叫“洋人街”,因为她们不象大理的洋人街一样,是因“洋人们”的原因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