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来水,建水人还需要水井吗?答案是肯定的。著名的西门 “大板井”侧挂了一块木牌,上面有一段文字记录,曰:“从古至今建水古城人民用此井甜水冲茶,味甘甜爽口;用以做豆腐,榨米线,鲜嫩味美。现在老城、新城虽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街道茶室、各开水站前来大板井挑水、拉水,天还未亮,挑水人非常之多,但是大板井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美名传遍四海……”
我们在大板井边休息时,碰到来取水的当地人,说是取回家自己饮用,自来水泡茶“喝不成”。传说当年仙人吕洞宾巡游建水,曾专程来此处痛饮甜水,赞曰:西门大板井,玉宇琼浆甜。大板井又名“溥博泉”,水从井底砾石层中渗出。我尝了一口井水,水是淡的,但舌头上依稀回甘,有种很玄学的味道,我形容不出来。几年前我还在建水街头遇到拉着水车“买西门水”的卖水夫,卖的就是大板井的“甜水”。 建水有名的“西门豆腐”据说就是用大板井甜水做成,建水吃烧豆腐,西门肯定是选择之一。大板井开凿于明洪武初年,距今640年,井口圆形,直径三米,井栏间有石柱六根,柱头被摩得十分光滑,井旁有古柏和水神牌位,素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
离大板井不远的西门外小巷里有数家小茶室,建水人悠坐其中,喝茶吹牛,下棋打牌,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坐下来享受这份悠闲恬淡。建水不出名茶,却有好水,爱茶的人其实择水甚于茶;如果有时间到朱家花园旁边的茶馆边听建水小调,边品甜水泡茶,想必是很有趣的事。《云南通志》中载:“溥博泉在建水城西半里,俗呼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 在建水喝茶,就要进卖“西门井水”的茶馆,舍此无他。
因为大板井大名鼎鼎,找到该井并不难,到西门外一问当地人便知,你只需沿着石板小巷来到转弯处一古庙旁就可见到。东门外的“东井”位置就在繁华大街边上太史巷口某个不起眼的门洞里,却轻易错过。这眼有700余年历史的古井又名“醴泉”,醴,意为美酒也,用此泉可酿造上等佳醇,不过建水人也许是不善于酿造之术,我这等好酒之徒只能在想象中垂涎了。为什么要寻找东井?因为它是建水城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水井,井栏高60厘米,圆形井口,直径90厘米,用两块青石凿成半圆井圈,合拢成圆形,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所以十分结实,从元朝使用至今,完好无损,不知见证了多少人和事,也不知滋润过多少人的心田。
我们在看东井时,一老人正在打水,据他说杨升庵当年流放云南,曾到建水,品尝醴泉之后大为惊叹。杨升庵如何赞叹醴泉难以考察,且不管这是史实还是传说,都寄托了当地人对此井的感情。说建水的古井水好,当然不全然是怀古之情,而是现实之况。昆明城从前也有名井佳泉,例如吴井(含水层为黄色冲积相砂土)。但是随着昆明地下水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被污染,好水不再,古井全废,我们的饮用水源只能舍近求远了。汉语有条成语“背井离乡”,这是很苦楚的事,如今我们没有“离乡”,却早已“背井”,也难怪在家乡也水土不服,人情不浓。
四眼井也是建水名泉,位于城东南的永安街,同行的朋友多次向路人打听才找到其位置。建水城里的古井都是有名有姓的,例如:红井、龙井、月牙井、玉洁井、涌莲井、诸葛井、白鹤井等等,号称“古井博物馆”,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歷史,同時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印证之一。由于闲逛建水时间有限,我和朋友只寻访得大板井、东井、四眼井等三个古井。这位朋友说,假如有时间,我们把建水全城数百眼古井一一探访,并将其位于标注于地图,让闲逛于建水城的仿古之人得到某种方便,也算得上是一种文化贡献吧。 四眼井,顾名思义,一眼井有四个井口,造型独特,可同时容四人打水,宽广的井台四面用石板砌平,旁边还有古时洗衣的大石槽,正面是一座祭奠龙王的神龛,供奉香火。神龛楹联为:“泉涌注千家美 君保佐万世乐”。据说龙王是住在大海里的神,但是云南的龙王是住在井里的;君不见,禄丰黒井和千年白族村诺邓供奉的是盐井的卤水龙王,而建水人供奉的是水井龙王,保佑水源旺盛。水井是公共水源,井台自然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因此在青石井圈上傫进了深深的绳印,足见四眼井使用之频繁,年代之久远,正是这一道道绳印最刺激游客的想象力。
据说四眼井的水有点涩,盖因建水城中不同位置含水层地质和化学成分不同使然。 恐怕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建人水能分辨众多古井井水的不同滋味吧,我们今天饮用的都是经过工厂过滤加工的纯净水,谁还关心其出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