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云南省 >>云南综合旅游信息

白塔春晓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27日  共浏览729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编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明媚的阳光又挥洒在一座古朴庄重的唐代白塔身上,轻纱似的流云在塔的上方飞速滑翔,在清亮蔚蓝的天空中,白塔端坐在县城的宝筏山上,宛如一位慈爱的智者显得如此这般威仪隽永。

在小城静寂悠闲的时光中,我经常矗立在白塔边,伸展一下筋骨,远望着日新月异的小城变迁,默默与他对话。

一座名扬四海的唐代白塔,为什么能经历过数百年无数次地震的洗礼,依旧苍劲挺秀,巍然耸立在云南边陲这个名叫大姚的小县城里,成了家乡的代名词。

塔是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白塔在藏传佛教中是灵塔,像这样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在全国也只有屈指可数的5座,在家乡人的心中更显得弥足贵重。关于白塔的故事和感情,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最值骄傲的还是大姚白塔为国家争了一回光,为家乡人赢得了面子。

我很小的时候,就从老一辈人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那是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边界争端时,印度的扩张主义分子曾放狂言:“哪里有梵文的塔,哪里就是印度的领土。”我们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听到外交人员的这个汇报后,风趣的说:“云南大姚的白塔也有梵文,那么印度的领土应该划到大姚去了。”白塔成为驳斥印度扩张主义者的有力证据。

一座塔成了一位民族英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股抹不去的爱国情怀。

我读小学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次的春游。白塔公园成了师生们的必选之地。记得一次春游后,一个女生写了一篇游记得到了语文老师的热烈表扬,赢得了全班人赞许的目光。2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位女生作文中的那句话经典描述,“站在白塔旁边,游客如此这般看掉了头上的帽子也看不见白塔的顶......”上了中学,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白塔山下,天天上晚自习,文娱委员总是要带头要大家唱大姚一中的校歌:“白塔山下,蜻蛉河畔......”白塔成了为学习休闲的乐园,他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着我的成长。

要是有外地的朋友到大姚,我就不由自主地带他到游览白塔。听我如数家珍地介绍关于白塔的故事。

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三女造塔》传说:唐朝时期,举国上下繁荣昌盛,大姚坝子水草丰美,蜻蛉河(流经大姚的金沙江支流河道)、方家坝、莲花坝纵横交错、首尾相连,一派渔村景象。然而在十年前,大姚坝子东西南面三座山下,有三个洞府,里面住三个妖怪,播土扬沙,掩埋民房,毁坏庄稼,涂炭生灵,水灾、疾病连年发生,百姓生活拮据,有田无粮,有房无人,一片萧条。

一天夜晚,饥寒交迫的当地百姓还在熟睡中,玉皇大帝派谴工匠到那里,让三个女儿带领造塔,镇服妖魔,一来挽救百姓,二来试一试三个女儿的心肠好坏。三女约好,鸡鸣完工,返回天庭。大姐诚实,厚道,烧砖、选地、设计、决不含糊,马虎;二妹、三妹自作智慧,竹扎纸裱,造成两座纸塔,看大姐还在一招一式,他们二人觉得好笑,捂着鼻子学鸡叫,大姐一听不好,便将盛石灰的大锅反罩在未完工的塔上,塔成了上圆肥,下瘦小的外形。玉帝命令以神箭检验,三箭分别射中塔顶、踏腰、塔底,白塔完好无损,顶部还碰出火光。二妹、三妹接受惩罚自不在话下。

虽说是神话故事,但也表达了家乡人信守诚信,祈祷百姓生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如今,因白塔而建起的公园已经成人们休闲晨练的净土。

白塔因四季更替而别有景致,但最爱的还是白塔的早春。清晨,霞光初放,鸟鸣风清,云贵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格外惹人喜爱,湿漉漉的清新空气中,最绚丽的是白塔边那一棵含苞待放的樱桃,她似一个一个孩童的脸蛋,白里透红,青翠欲滴。人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在白塔的身旁时而闲庭信步,时而舞剑游走,忘却了生活的奔波,淡忘了城市的喧嚣,悠然得意;傍晚,邀约上一两个挚友,携妻带子,在那里海阔天空闲聊一阵,或是三五个人围拢过来,打上阵牌,在黄昏的夕阳落辉中,让小城幽静冷静的日子更增添几分情趣。
一座塔,见证了百姓生活的闲适;一个瞬间让我得到了生命的升华。


Google
 
上一篇:云南大姚白塔
下一篇:大姚白塔初探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64]
 · 北京大观园 [3648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09.76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