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洱海南路东段,洱海航运码头旁。占地50亩,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是一个大理古代建筑与白族民居建筑相结合,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格的园林式博物馆。该馆是以青铜文物、南诏国、大理国历史文物和白族民俗为基本陈列的博物馆。现有《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青铜文物展厅》、《南诏、大理国绘画艺术展厅》、《白族展厅》等12个展厅。展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不乏稀世珍品。通过参观,可全面系统地了解大理地悠久历史和白族灿烂的文化;可寻觅到4000多年来人类走过的足迹。
大理州博物馆环境柔美、文物荟萃。1991年被定为:云南省涉外定点旅游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百家"全国中小学爱国教育基地"之一。
大理南诏太和城遗址

南诏太和城位于大理古城南7.5公里、苍山佛顶峰麓、太和村一带。太和城原为"河蛮"城邑,城内还建过小城-金刚城及南诏避暑宫。唐开元25年(公园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央达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太和城:"周回十有余里"。城废于明初。1961年3月,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风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内容丰富,对南诏初期历史叙述极为具体,着重讲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与唐王朝和吐善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碑阴题名41行,是研究南诏初期阶层的结构,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剑川石宝山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这里林木繁茂、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艺术瑰宝有:17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140躯。
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密宗神祗在这里栩栩如生;阁罗凤出巡的宏大场面也不再神秘,为平常老百姓可目睹;善男信女们还在神佛边虔诚地跪拜“阿央白”,祈求子孙。
石窟所选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南诏一代历史。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富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以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如: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等等。
这些白族的文化和历史都被先人以细腻典雅的石斧留在了石壁上,天地间。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造作的神态,没有拘谨的庄重,一切都显得那么优雅、纯厚和生动。到石钟山来吧,来听一听白族人民的历史来看一看这些震撼人心的石窟。
到石宝山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农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令人流连忘返。
大理宾川鸡足山

鸡足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这里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的道场。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佛寺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