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奇怪,在通州这么久路过八里桥无数次却没有正眼看过他。今天咱就仔仔细细说说这八里桥传说。通州人,没有不知道八里桥的,这座古桥已经在这里经历了600年的风风雨雨,著名的八里桥保卫战也是上过课本的,可是,咱想过没?为啥八里桥叫八里桥呢?是有什么神话传说么?还别说,咱家门口的这座石桥还真是一座有故事的桥。
在这里,我先跟您交代一下,北京有两座八里桥大桥,东八里桥,西八里桥。西八里桥大桥在北京广安门至芦沟桥的路上,是一座平坦的石桥,座落在马关村的露营地周围是菜地,建于1986年的时候是京石高速公路拆除的,但是地名还保留;东八里桥的名声很大,它位于通州区,也就是咱通州人熟悉的八里桥了。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
如今地铁八通线、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但知道这座古桥沧桑历史的却为数甚少。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京东通州区的八里桥(永通桥)。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为石砌三券拱桥。中间大券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券对称,呈错落之势。桥上的每块石头之间嵌铁相连,十分坚固。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此地。
其实八里桥还有个小名儿,叫“扒拉桥”。早年间,这里没有桥,每到夏秋雨季,河水猛涨,隔断了两岸,人们只好靠临时架起的木桥和小船来往,很不方便。河里水大浪急,常常发生淹死人的事儿。自古京城可就是帝都啊,这里又是北京的东大门,这里要是过不去,就相当于门被人关上了,京城和外面的来往就断了。有人把这事启奏皇上,皇上传下一道旨意:造大石桥。圣旨一下,忙坏了大小官员,他们到处抽丁,从老远的山里运来了大量石头,又调集了成百上千的民工,有石匠、瓦匠和铁匠。从此,这里便响起了凿石头、打铁的锤声和打夯的号子声。刚才说了八里桥啊又叫“扒拉桥”,那这“扒拉桥”的名字从何而来呢?他是这回事......一天早上,人们正在忙碌,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老汉,他六十多岁的样子,花白胡子,满脸皱纹,衣服上摞着好几块补丁,肩膀上搭着一个破旧的褡裢。老汉找到了工头,说是过路的,没有盘缠了,在这里找点儿活儿干,挣俩盘缠用,工头就把他留下了。这老汉来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找了块石头坐下从褡裢里拿出锤子和铳子,不慌不忙地在一块七棱八角的石头上敲打起来。一个小石匠见了,奇怪地:老大爷您打哪儿来呀?”老汉哈哈一笑,抬头看看他,用手指指天:“我从天上来。”“从天上来!嘿嘿。”小石匠也笑了,“您敲打这些玩意儿干什么?”“你说呢?”“造桥!为后人造福啊!”小石匠自豪地一拍胸脯。老汉又笑了:“后生,你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我这块石头就是补天的呀!哈哈!”说完,又低头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快到晌午的时候,小石匠端来一碗开水:“老大爷,喝碗水,歇会儿吧!”“不啦,不啦!这点儿活儿说话就完。”老汉头也不抬,继续不紧不慢地敲打着石头。吃饭的时间到了,小石匠心里还惦记着老汉,可左找右找,哪里还有老汉的影子?只有那块石头,敲打得方方正正地摆在那儿。
不久,桥基打好了,三个拱桥洞,一个大的两个小的。就在中间那个大桥洞快要完工的时候,有个窟窿说什么也堵不上,搬块大石头,放不下去,换块小的,又掉下去了。
这可把工头给急坏了,他猛然想起刚动工时来过一个老汉,见他凿过一块石头,正想着,只见小石匠把那块石头搬来了,往里一放,窟窿倒是堵上了,可石块似乎还稍微小了一点儿,用脚尖儿一点,石头还能晃动呢,可是掉不下去,也拿不出来。于是,在大石桥建成后,桥洞上面那块显眼的石头仍然一扒拉就活动,就这样,八里桥便落下了个“扒拉桥”的小名。据老人们说,以前他们也曾经下过河,游泳洗澡的时候还真的经常扒拉那块石头玩呢,那这个老汉是谁呢?老人们说了,那个可不是一般人,是鲁班!
说完传说,咱们说回现实,陪伴我们近600年的八里桥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了,而且还将在此打造一个公园,以后我们的古桥就“光荣退休”了,从此不再担任通车任务,更多的是作为文化古迹进行游览,号称不落桅的古桥,以后也不会落下帷幕,而是矗立在一旁,静静看着通州未来的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