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区政协编纂的大型从书《百村史话》采写稿件,2012年4月9日下午,我动身去大黄木厂村采访。由于山高路远,镇里雇了一辆白色面的送我,司机师傅是宝山寺人,名叫姜学富。车一到,姜师傅就指着一座远山告诉我:“咱们要去的地方就在那里!”我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不禁一惊,且有些紧张——好高的山啊!只见空阔溟濛的高天下,一峰挺突,烟环雾绕,伟岸雄奇!那山峰呈淡淡的灰蓝色轮廓酷似一只倒立的棒槌,昂首苍穹。我暗想,大黄木厂村隐藏在那样的大山里,村民们每日揉星搓月,耕云播雾,岂不都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吗?那村落不用问肯定是噙香含翠,云蒸霞蔚,一如仙乡。车子已经跃上了水泥山路,由于是熟道,姜师傅的车开得很快,以至我都有些紧张,再加之急于见到“仙乡”,所以车窗外的山景一一悠忽而过。九曲十八弯后,车子慢下来,姜师傅说,到了山顶了,现在开始下滑,很快就要见到村子了。我有些兴奋,期待之情越发迫切。经过一个“胳膊肘弯”后,随着司机一声“到了”,大黄木厂村终于显露了她的“仙”容。山谷间的一片高坡上清清丽丽一个小村,数十间瓦房随坡就势,高低错落,亭亭悠立。房舍间旁杨柳历历,垂丝展臂,绿意盎然。环村皆山。四围山坡上山桃、山杏、映山红等野生植物覆梁塞谷,如云似瀑,争荣斗盛。春寒挡不住各色山花的探春激情。这里,那里,沟旁,壑畔,各种野花含苞待放。再瞧向阳处,不少顽皮的山花已经敞开了多彩的胸怀。司机姜师傅介绍,再过十天半月,漫山遍野百花怒放,用“字儿话”说就是:色彩斑斓迷人眼,香气芬芳醉心脾。山坡上,特别是南山坡上,还有茂密的松林,远远望去,苍碧如海,松涛阵阵。村南崖边有数棵奇松,笔直凌云,傲然雄立,像一排哨兵为美丽的山村站岗。山前林上,不时有几只苍鹰盘旋,时疾时徐,时高时低,似乎在保卫着山村的领空。山顶上,祥云瑞霭,轻舒漫卷。望着这一派令人神往的祥和景象,我不禁叹道:好一个大黄木厂村,真是“画里山村”啊!
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生花妙笔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称为“世外桃源”。“画里山村”大黄木厂,除了“与世隔绝”外,其它方面还真似“世外桃源”,特别是深幽秀美方面。那么,这个怀柔版的“世外桃源”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有根有据,有年有代。过去,大黄木厂村多产黄柏木,所以村名始称“黄柏木场”,可巧山下也有一个村叫“黄柏木场”,为区别这两个村,山上的大村就叫“大黄柏木场”,山下的小村就叫“小黄柏木场"。后来,黄柏木逐渐消失,“大黄柏木场”慢慢演变成了“大黄木厂”该村成村于清朝末年,由山东逃荒而来的姚姓人家始居于此。姚氏先祖在深山中扎根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烧窑卖炭、伐木制板,以此养家糊口。由于山高皇帝远,暂无赋税之忧,姚氏先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桃源”佳境渐为外人所知,姜、王、刘、孙、韦等姓氏族人相继迁人,村落规模不断扩大,人气日盛。由于森林资源有限,大黄木厂人开始开荒种地,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飘香坡梁。遇到旱、涝年景,粮食不够吃,村民就把一些瓜果梨桃运到丰宁等地去换粮食。特殊灾年也有人出门讨饭。美丽的大黄木厂村毕竟是现代“桃源”,人们通过离山出寨,做买卖、耍手艺、走亲访友等多种途径日益与外界沟通,一些新鲜的思想意识不断充实他们的头脑,使这个小山村渐渐走出一些摆脱小农意识的优秀人物。建国前夕(1948年-1949年)该村发展了姜财、姜生、姜和、王占山、王玉顺5名中共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李永顺(当时与下坊村为一个支部)。顺应形势的发展,1957年,大黄木厂、小黄木厂与下坊村合并,携手走进“高级社”。1972年又从下坊划分出来,大黄木厂村成为独立的生产大队。
值得一提的是,大黄木厂村虽然地处深山老峪,但人们的求知欲望却没有被压制在这僻静的山村,他们非常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1956年,村里就设立了小学,在非常困难时期,村里人宁肯勒紧腰带也要供孩子读书。别看山村小,大黄木厂村却先后走出了北大教授姜国华、市招生办副主任王久忠等优秀人才和多名合格人民教师。1984年,大黄木厂村生产队解体,党的英明政策把大多数年轻人引出大山,大家外出经商、务工,追求富裕生活。“小农经济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画上了句号,大黄木厂村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如今,大黄木厂村人的生活与山外并没有多大区别,电视、电脑并不鲜见。2008年的新农村建设使30多户人家迁入新居,村民居住条件更加现代化。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近几年,大黄木厂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治安、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环境整治先进村”;2010年,被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授予“北京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眼下,大黄木厂村与祖国发展同步,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这个“桃源”以更快的步伐、更靓丽的身姿融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大黄木厂村距宝山寺有20多华里,历史上,该村只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山货运不出去,生活物资及建材运不进来,肩背、驴驮的古老运输方式严重制约了山村发展。1976年,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张士俊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打通宝黄路,解放白河南!”意思是,要打通宝山寺通往大黄木厂村的道路,把白河南的所有村庄都从不通公路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张书记亲自上山指挥,由各村抽人组成的百人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鲜红的旗帜在大山中猎猎飘扬,激动人心的竞赛歌声响彻云霄。后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公社党委调整战略,剩下的路段划分给各村分段施工,工程进度明显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21华里长的九曲山间公路终于建成了。沿路各村的群众,特别是宝黄路终端的大黄木厂村的男女老少,个个欣喜若狂,热泪盈眶。更大的幸福定格在2004年。这年,实施“村村通”工程,国家投资270万元,把土石铺就的宝黄路改造成了坚固耐用的水泥路。如今,平展展的水泥路就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舞动在崇山峻岭间,同时也舒展在百姓的心间;多年来,沿途百姓一直把宝黄路称作“幸福路”。当采访结束时,我看到村干部正在公路下面的山坡上,带领村民划分承包果树。这大片的果树都是承包到期的成年果树,眼下正值盛果期。看得出,正在认领果树的村民们,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也许是为了村民的笑容吧,姜师傅在启车的一刹那深情地按了几下喇叭,那清脆的喇叭声穿山越岭,在苍绿的大山间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