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通州十八个半截胡同儿那是格外的热闹,总是能听见各种的吆喝,卖切糕的、卖羊肝的,要不就是大人孩子们的嬉笑声,一幕幕声音和画面充斥着我们的回忆。但也有不好的地方,以前走在这胡同里也是烦恼不少,各种老破旧的道路十分难走不说,还有各种垃圾堆在地上,挺好的胡同儿画面也得被影响了一大半。
现如今可不一样了,不但整个南街十八个胡同焕然一新,以前的背街小巷熊家胡同里还有了新的民俗博物馆呢!要说这北京博物馆不少,胡同更是别说了,但这开在胡同里的博物馆小编还真是头回听说,得赶紧去看看。
小编从回民胡同拐进去的,发现这胡同儿里的变化是真大,首先是干净,真的是很干净,和以往印象中那个老破小、脏乱差真的很不一样,走着就那么的舒服。其次是一些小的细节,比如在墙上的民俗宣传画,比如一些社区的宣传手册,而且绝对是按照胡同儿的感觉走的,绝不会显得那么突兀,相反还增添了几分味道。
进入了熊家胡同的时候,那真是眼前一亮!一幅幅在墙上的手绘画吸引了小编的眼球,上面写着熊家胡同博物馆,小编心想这是来对地方了。首先是一个小磨,现在这可真是没地方见了,几个大石碾子、磨盘、洗衣板可都是有年头了,曾经的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在饱受沧桑之后,身上的斑驳似乎体现了一种民俗的文化特色。接着是一幅当年的通州古城复原图,小编正在欣赏,后面一个重庆口音的声音出现了:“小伙子,这个图可不一般那。”一回头,一个近似光头,光着大膀子穿着趿拉板的男人出现了,最有意思的是看似这先生对这很了解,这一身打扮也十足的通州大爷范儿,可这一嘴的重庆口音却有点不搭,这激起了小编的兴趣。
攀谈之下了解到,这位是重庆爷们儿在这做生意30多年了,对这里是如数家珍,尤其是在给小编介绍这幅图的时候。“你看,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这画的还挺讲究的,就得是这种小平房,可不能画成琼楼玉宇,你再看这城楼、这护城河,他不画我们还不知道嘞......”先生给我科普了很多老城的故事,最后感慨还是现在生活好,街道也干净了,胡同儿也修建了,于是道了别,慢悠悠的消失在了胡同深处。
小编也是十分感慨,一边走一边逛,看见了不少老物件,70年前的怀表、上百年的瓷器、80年代的土豪老三件、回民特有的汤瓶等等,真的都是证明了一个个时代的变迁,现在它们放在墙上,也真的增添了胡同儿的许多味道。
除此之外,西大街这一条胡同儿,也重新修建了,在道路两旁,还有宋庄艺术家亲自手绘的通州八景和相应的诗文,新修建的胡同儿带来的是干净整洁,新添的绘画、民俗老物件、博物馆等带来的是更多的胡同儿文化,更多的京味儿,去除的是脏乱差。
想起在胡同儿里小编拿起相机正在拍照的时候,路过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妈说的话:“在这住一辈子了,这次修的是真好,我们可开心了,我往这儿一走,一抬头那都是我们小时候的物件儿,多好啊,感觉自己一看见它们都年轻了,多拍点啊。”
看着这古香古色的胡同儿,小编也不由的感慨,这些新修建的地方不仅没有破坏了胡同味儿,还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京味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