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布工艺起源于清朝入关以前的军队中,有近400年的历史。“绒布唐”民间工艺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至今约有160年,被专家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北京绒布唐工艺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百年来,绒布唐工艺的起落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期非遗时光,文旅君和您一起探访传统技艺之
绒布唐——百年风雨不了情
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每年大年初二,人们都会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拜财、请财,这是老北京过年的习俗。这请财请的不是财神,而是一匹昂首站立的金马驹。
唐玉婕是绒布唐的第五代传承人,14年前,她继承父亲唐启良的衣钵,接过这在唐家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融合满汉文化
绒布唐,因善于制作绒布玩具而得名。绒布工艺起源于满族入关前的军中,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做的虽是些小玩意儿,却反映了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绒布唐也被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
“我们家有绒布唐和耍货唐两种称呼。我们是从东北的唐古塔迁移过来的,家里做的耍货以表现马和骆驼居多。”唐玉婕说。清军入关后,唐家作为八旗子弟,又在朝廷为官,家境优越,制作耍货只是闲时消遣。后来清朝破败,唐家弃官从商,开始以售卖耍货维持生计。为了迎合市场,绒布唐的耍货逐渐融合了汉族民间传统文化,“后来我们也有了一些‘马上封侯’‘麒麟送子’寓意的作品。”
唐家的绒布工艺取材方便,工序却十分繁琐。以制作金马驹为例,先用泥捏出马头和马身烘干为泥胎,然后在泥胎外面一层层糊上纸张,形成纸盔。纸盔定型后,将纸盔从中间划开,取出泥胎,然后再重新将纸盔粘合起来,并用木棍等做出马的四肢。金马驹的点睛之笔,在于将纸盔打磨得通体光滑后涂刷金粉。如果是制作绒布玩具,还要在纸盔外面粘绒布。
金马驹风靡京城
绒布唐工艺的历史记载从清朝中期开始。经过唐家三代人的努力,绒布唐的名气在唐玉婕的父亲唐启良手中达到了顶峰。唐启良生于1917年,自幼随父母学习制作各式玩具,他不仅擅长用各色绒布拼接,使作品的色彩富于变化且流畅自然,还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制作了一些可以动起来的玩具。他最拿手的活儿,就是金马驹。由于模样喜人、寓意吉祥,金马驹备受老百姓尤其是生意人的追捧,北京城也正是在此时形成了大年初二请金马驹的年俗。
作为家中的小女儿,唐玉婕并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但常听父母和哥哥姐姐讲起。每每谈及这些往事,她总是神釆飞扬:“那时,每年家里都要提前半年,倾全家之力开始制作金马驹。正月初二那一天,我们还要请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士,然后支一个大摊儿,这些男士不光要帮着卖东西,还要保护着这个摊位,以防被别人挤塌了。曾经还有一段时间,很多人每天在我们家门口等着,做一个他们拿走一个,不愁卖,就是愁做不出来。”
风雨飘摇绒布唐
时间的点滴汇聚成大海,绒布唐像海上的一艘小船。在特定的年代里,唐启良也无法掌控绒布唐的命运。
1956年唐启良加入合作社。后来合作社改成玩具厂。夫妻二人都在玩具厂工作。此后20多年绒布唐的耍货销声匿迹,五显财神庙也在1987年因修建立交桥被拆除。过年请金马驹的习俗成为了历史。
但唐启良对祖传的手艺始终难以割舍,“我父亲退休后,又开始在家里做着玩儿。大家看了喜欢,就送给他们,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2002年成立了一家公司,那时我父亲已经接近90岁,我们要是再不参与,这个东西就传不下去了。于是我辞了工作全身心投入进来。”唐玉婕说。
唐玉婕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的劲头儿更足了。除了开店,她还开网站、办培训。慢慢地,绒布唐的名声又响亮起来。
追寻与记录,惊艳与传承,我们一起满怀真心,为追寻千年印记,文旅君带您回味京城文化,探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在感受的路上传承非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