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人文北京 >>魅力北京

太庙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19日  共浏览21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位于东城区中部,天安门东侧。东邻南池子大街,西靠天安门,南临东长安街,北依故宫博物院。

太庙为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明嘉靖十四年(1535 年)世宗朱厚熜将太庙一分为九,改合祀制度为分祭,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嘉靖二十年(1541 年),九庙中有八庙被雷火毁。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重建,恢复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太庙的后殿及是弘治四年(1491 年)建成的,以后不断有扩建。清帝逊位后,祭典始废,但太庙仍由清室保管。民国 13 年(1924 年)太庙由清室移 交 北 洋 政 府, 改 称 和 平 公 园。 民 国 17 年(1928 年)改归民国政府内务部。民国 20 年(1931 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1950 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图片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 13.9 万平方 米, 南 北 长 475 米, 东 西 宽 294 米, 有 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今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 26 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琉璃砖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 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中三间为三座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分别雕有“二龙戏珠”、“狮滚绣球”、“海水江涯”。戟门正北,即为前殿,又称大殿,西阔11 间,进深 4 间,面积约 2240 平方米,明间之 上 的 两 层 檐 间 木 匾 书 满、 汉 文 竖 写“太庙”,梁柱外包沉香木,其它构件均为金丝楠木,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当岁末、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皇帝、王公都要到此祭祀。前殿有东、西配庑各十五间,东配庑旁有大燎炉一座,西配庑有小燎炉一座,均为焚祝、帛之用。东、西配庑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殿式作法。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中殿、后殿皆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左右都有配殿各五间,为收藏祭器之场所。在中殿、后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琉璃砖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图片

太庙每个朝代都进行过修缮,明万历三年(1575 年)进行过全面的大修,清乾隆元年(1736 年 ) 至 四 年(1739 年 )、 二 十 五 年(1760 年)、五十三年(1788 年)都曾进行修葺、改建、添建。1924 年曾作为和平公园开放,后关闭。直到 1950 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之后,又经过多次整修,并新建了许多大型活动场所,如电影院、体育场、图书馆等。其南面大门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横额为毛泽东手书。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oogle
 
上一篇:于谦祠
下一篇:社稷坛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39.0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