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人文北京 >>魅力北京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18日  共浏览22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烧麦看上去就象是一种不封口的包子,但做起来十分复杂老师傅都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古人将烧卖也称作稍梅、捎卖。做烧麦皮时,要把揉透的面团用走锤擀成波浪式花纹的荷叶边或麦穗花边。烧麦馅要用鲜肉配葱姜等佐料搅拌,形成红、白、绿相间的颜色。包时,馅儿要露在外面,口轻捏成石榴嘴状。蒸熟的烧麦出笼时,形雪白剔透,晶莹通明,皮薄如蝉翼,柔软而有韧性,鲜香四溢。做烧麦最出名的当属北京的都一处。

都一处所以出名,跟“乾隆赐匾”的传说有很大关系。当年山西人王瑞福为谋生,在前门大街上开了家没名的酒铺,因为店外挂了个葫芦做幌子,被人叫做碎葫芦。王瑞福早开门晚关门,生意做得很实在。这年,乾隆皇帝由通州私访回来已经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别的店铺都已关门过年,只有王记酒铺还在开门营业。乾隆和随从进店点了几笼烧麦,食后赞不绝口。乾隆问王瑞福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说小店没名。乾隆听了听外面的鞭炮声,很感慨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的,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几天后,几个太监送来一块“都一处”的蝠头匾,说是乾隆御笔赏赐的。这一下,王瑞福的酒铺可出了名了。很多人都来都一处看匾、吃饭。碎葫芦也就改叫了都一处。

乾隆赐匾后,王瑞福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名日:“宝座”,不许别人再坐,像供神一样供起来。从大门至上楼处,因乾隆走过,这条甬路不得扫地,以留遗迹。因天长日久,行走带进的泥土越来越高,形成一道土埂,后被称之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的“古迹之一”,和永外“燕墩”齐名。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24年(1819)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并写下诗句:一杯一杯复一杯,酒从都一处尝来。座中一一糟邱友,指点犹龙土一堆。

1956年公私合营后,都一处营业面积比过去扩大很多,以经营烧麦名扬四海。

都一处烧麦,烧麦的制作越来越讲究,应时当令,花样增多。春季有春韭烧麦,夏季有西葫芦烧麦、素馅烧麦等;秋季有蟹肉烧麦;冬季有猪肉大葱烧麦,还有虾仁、海参、玉兰片三鲜烧麦。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的四季烧麦吸引了众多食客。2000年,都一处烧麦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2008年,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吴华侠被命名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Google
 
上一篇:“葡萄常”料器
下一篇: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50.7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