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广西 >>广西民族民俗

京族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7日  共浏览792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京族,现有1 8 9 1 5 人,主 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 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 4个自然村。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 富,除有7 0 0 多种鱼之外,尤 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 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 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 教。      
  渔业风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京族沿海而 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在海滩、 村寨给人第一印象的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 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 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 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 鱼已有2 0 0 多年的历史。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 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沿滩沟两旁,分两行 插上直径1 0 多公分的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 间用细竹条、竹篾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民 间所称的“篱沟”。篱沟一般长数百米,其形状如漏斗 ,紧靠海边的漏斗尖口宽约1 0 米。一渔箔用木柱上万 根,有点象古代的八卦阵。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 编织3 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3 个 鱼室相通,但入口处都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汹涌的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 ,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 罩、网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 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渔船 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 人绝不会责怪。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 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 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 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 ”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 怪的。不知者不为过嘛。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 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 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 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 一样的性格。 
  拉网 
  海榄山中石条房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 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 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 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 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 “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 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 家的“朋友”。   
  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 ”,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 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 0 0 0 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 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 及木瓜、菠萝、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象海滨 公园,景观十分迷人。   
  过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 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 5 公分,宽2 5 公分,厚2 0 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 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 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 间。厨房与畜圈在居 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 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 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鲶汁”与“风吹(米乙)”   
  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 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 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 至6 月间, 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 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 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 。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 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 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 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 ”;最后压滤“三漏汁”。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 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 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 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 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 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难怪民间传说讲,当年 有位皇帝把京家鱼露称为“金汁”呢!   
  “风吹(米乙)”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 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 0 公分的铝制 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 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 ,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米乙)”。其味香脆 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 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 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米乙) 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哈节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 “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 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 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 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 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氵万)尾、巫头在农历六 月初十举行,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 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 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 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 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 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 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 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 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 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 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 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 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在亭外踏月传情 ,或初次邂逅,或订立婚约,或互诉衷情,都趁此花好 月圆的良辰佳日,勇敢地敞开爱情的心扉。

Google
 
上一篇:壮族三月三歌节
下一篇:京族服饰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6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2]
 · 北京大观园 [3649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3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4.82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