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广西 >>广西民族民俗

壮族的宗教信仰,节日禁忌和丧葬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7日  共浏览471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一、宗教信仰 
  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树神、山神、观世音等。于是就将一些栽种有古树的地方当成“社堂”,如暇耙社等。每年重要的日子壮族民众们就自发到社堂“吃社”。传说农历四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三个“十九”是观世音的生日。清塘壮族乡观音山村壮民们目前还保留有过“吃十九”的习惯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吃十九”已逐渐成了全村议事的重要日子。佛、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后,广大壮乡普遍建立有“观音庙”、“三板庙”、“水口寺”、“回龙庙”等寺庙。各自家神龛上均有神像摆放。一个人出生到长大、在经过满月架桥、满月逛寨、安花、记命、解关、赶鬼、合婚等仪式,死时要经过打斋、超度、安葬等宗教仪式。记命,主要是一些小时候病痛较多的人通过把命记到树子、石头,记什么东西这个人的乳名就叫什么,如姣兴脉 (石头鼓)等。
  二、节日禁忌
  (一)节日
  春节。壮族人民重视过春节,从初一至元宵才结束节日的活动。节日里,壮族有些村寨喜唱“年晚歌”与男女分组“坐堂歌”的习俗。
  二月祭龙节。壮族人民崇拜龙,许多村寨均以“龙”字命名。如“龙会寨”、“龙尾寨”等。每个村寨都有“龙山”,这个节日没有规定的日期,按各人的需要择日杀猪祭龙,但现在壮人已很少过这一节日。
  三月三——歌节。壮族人民为纪念先人长途跋涉而定居清塘等地,相互祝贺。这天,全乡各族男女青年,都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寨山头唱歌,家家宴请来宾,白天围桌共饮,共叙丰年;晚上趁着皎洁的月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纵情对歌,通宵达旦。
  四月初八——纪念祖先。这一天,壮乡人民家家户户都要杀牲禽、磨豆腐、“煮乌米饭”吃。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家家宾朋满堂,各家各户以客人多为荣。传说他们的祖先——老妇人,为维护壮家的生存,被官府抓入牢中(另有一说一个壮家秀才爱跟别人打抱不平而入狱,见第一章第三节古老传说),子孙送饭都被牢卒吞食。人们就将米树叶捣烂浸糯米,煮成乌黑的米饭送去,牢卒一见,认为是有污浊之物送给老妇人食。从此老妇人才能活命。四月初八这天,经过壮族人民的斗争,老妇人获释,人人做“乌米饭”吃,祝贺胜利纪念先人。
  (二)禁忌
  壮族的生活禁忌很多,解放后已逐步破除,但在民间生活中尚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春节禁忌至今讲究,如:从初一到初六早、晚都要敬一次祖先,这期间的鞭炮纸、垃圾等不能往外倒掉,否则那叫“倒财”;正月初一在外面不能晾晒衣物等。有产妇人家,忌生人进门;产妇在三天内不能出门,十天内不能洗衣,一个月内不去别家串门;生产劳动中不准扛锄头、戴斗笠进堂屋;不准坐门坎中间;修建水池、建筑物等需动土的要用扫把扫三下,表示除脏。除夕之夜要灯火通明、埋火种,还要守除夕。守除夕即必须经过晚上12:00后才能睡觉,否则田头会崩的;还有除夕压岁,到12点钟时要冲箩(打簸箕),后用三张钱纸在米缸、水缸盖上压住叫压岁,然后用锄头象征性的挖房屋四个角,口念:“东挖挖,西挖挖,挖出个大金缸”;在早上时任何一个地方不能吹口哨,否则不吉利。
  三、丧葬
  壮族凡遇丧事,亲戚要捐钱赠米,前来吊孝,互助办理丧葬。棺木需用整块黑布或红毡覆盖,俗称“缠棺布”;棺涂黑色,有些两端雕花,写上“福”、“寿”两字,短命的(自杀、死时年纪较轻)棺木用原色(白木),产妇因分娩死亡的棺木需用红色。出葬时原则上由同一姓氏的男性抬棺,途中要进行“角力”,即由抬棺者前进、后退打转数次,同时辅以相应的口号,比赛力气。年长者死亡,要由其最小的子孙“坐棺”。棺木入坑前用白布作“天桥”,以此帮助死者到阴间围出一块地以供其享用。死者安葬若干年后,有洗骨再葬即“二次葬”的习俗(解放后此习俗已破除)。壮族地区的舅权,在婚礼、丧葬中表现比较突出,民间至今还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特别是母亲或祖母死了,必须由儿孙亲自带着酒肉去舅家报丧。待舅父舅公到场亲自应允以后,方能入殓。

Google
 
上一篇:壮族
下一篇:壮族歌墟节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6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0]
 · 北京大观园 [3649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2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02.34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