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中华佛缘 >>佛教经典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修行次第的不同
  发表日期:2021年7月25日  共浏览163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咱们发现生命或许咱们的心不只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如来藏。如来藏便是本质心。我昨天说如来藏是一个中性的状况。真实想用语言描绘如来藏是很困难的一件工作。佛法里有三转法轮。释迦牟尼佛在人世传播佛法45年。用咱们的归类法来说是转了三转法轮:初转法轮讲苦集灭道;中转法论讲无相法轮,便是空性;后转法轮叫做善变法轮,便是讲如来藏。


在触摸如来藏的概念之前,咱们怎样了解生命是中性的呢?中性是什么概念呢?中性跟空性是相同的。我了解的空性,是否定了“存在”,可是没有必定“不存在”,也便是说它不是“不存在”。换句话说,它不是咱们的概念中的善或不善,好或欠好,这些都没有。它是一种清醒清净的状况,是没有颜色的、很纯粹的一个东西。——这便是咱们能够学佛的根底。


由于有清净心,咱们才能够变成更有才智更有慈善、更有力量的人。没有清净心就没有这一切的种子。没有种子,就算遇上再好的外缘,比方一块田,农民底子就没有耕种,不管再风调雨顺,土地再肥美,都不会生长出东西来。清净心便是这样的作用。当咱们回归到清净心,心所发作的成果就彻底不相同了。


那么清净心的功用是什么呢?它让咱们看到事物的本相,而不是看到事物的假象。有了清净心,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他所看到的都是本质,天然就不会被迷惑,贪嗔痴里边的痴就不存在了;痴不存在,天然也就不会有贪婪了,天然就不会有嗔恨的烦恼了。


打个比方,觉得一杯茶好喝有必要具备两个条件:榜首,这杯茶质量的确好;第二,喝茶的人有长期喝茶的习气,对茶有了解。两个条件都具备,才干发作“这杯茶真好喝”的感觉。


没有习性在前,外面的物质再好,对于这个人来说,也不会有好的感觉的发作。一个生活水平一般的人,跟一个生活水平到了巅峰的人,到同一个餐厅去吃相同一道菜,两人感觉到的成果是不相同的。


也便是说,人类的贪婪是由误解发作的。假如说你一开端就看清本相,贪婪的心就无法发作了。相同,嗔恨心也是来自误解。并且嗔恨心往下看,看到生命的某一个阶段的时分,会存在被冤枉的状况。可是观照生命的整个进程,都是有来龙去脉的,从来就没有发作过被冤枉的状况。知道这个规律今后,咱们就会发现,嗔恨心是无从发作的。


那么该如何认识清净心呢?就要回到咱们这次讲课的题目“戒、定、慧”。


什么是才智呢?所谓的才智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是印度语里的“般若”这个词。般若所指的便是指能够了悟事物本相的才智。它不是指知识性的才智,是能够了悟生命和国际的本相的才智。这才是般若的才智。一般在小乘释教里,修“人无我”的办法便是才智了;大乘释教里边,像般若类的经典,修“空性”的法门便是才智了;后转法轮里,修“如来藏”的便是才智了。


咱们的心像一杯混浊的水,修行便是要透过混浊去触摸清净的一面,或许说把混浊过滤掉。这便是咱们的才智要完结的。修行人与他所要修的才智之间的联系,不是记录员做笔记的联系,记录员和笔记两者终究是两码事,但咱们要培育的才智和培育才智的这个人,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体的。


一个实修人,不管是烧香拜佛,仍是念经打坐,咱们要做什么呢?便是要透过眼耳鼻舌身意,那些有别离、有起心动念的这个心,回归到最清净心这个层面上去。这便是咱们的才智要去做的。


咱们常说修禅定。禅定有许多内容,可是其底子便是通过禅定来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心的本质,禅宗里边叫做自性。心性、自性、本质,都是一个意思。


许多人在测验打坐,其目的便是要认清自己原本清净的心。在某种层面来说这是很简单做到的,心是自己的心,不需求通过耕种、培育的进程,它原本就有的,你发现它就能够了。所以咱们要修才智。


才智是具有洞察力的一种内涵。要发现咱们的心的清净的一面,是要做到自我的认识。才智是需求条件的,条件便是禅定。这便是戒定慧里的定。一个人的高度的察觉力只有在镇定的状况上才会发作,心浮气躁的时分是没有高度的察觉力的。那怎样样才干做到镇定呢?一方面要静。把这杯水搅动,便是动,动的不和,便是不动,静。另外一方面是专注,比方一根弦,从初步到结束中心,是不间断的、不放弃地持续。


可是一般咱们的心不是这样的,是涣散、跳动的。不管是尘俗里仍是修行上,从开端到结束这个进程中心,要咱们不换题目,基本上做不到。总是跳动的、涣散的,东想一下,西想一下,再回来。


禅定要渐渐地练习,把心要做到专注。开端有必要逼迫自己,发现心在涣散就收回来,让它停在一个方针上,要用逼迫的方法去做。可是,高度专注是在被逼迫的状况下无法成果的,要在一个静态的不动的状况下才干做到高度的专注。这儿边就有技术含量了。咱们一般人心一动就兴奋,就跑到外面去,心一不动就内收了,就昏眩,睡着了。总是走极端,不在正常的层面上。


禅定便是让心不要涣散,做到专注。专注的条件要做到静。练的时分不是说一开端心什么都不想——偶尔也能够做这样的要求——可是要高强度地办理这颗烦躁的心,渐渐去培育,终究让咱们的心到达安静的状况。


安静的根底上面要到达专注的状况。又安静又专注的心才叫做禅定的心,也便是戒定慧里的定。有了这样的根底才会有才智发作。没有这个条件的话,很心浮气躁、很涣散,或许很昏眩,魂灵一直处在一个极端的状况的人,是无法做到才智的。


而定的条件有必要要有戒,戒律。没有戒律,心就定不下来。《入菩萨行论》里边有一句话,咱们想推翻轮回的苦楚,有必要要有证悟空性的才智,证悟空性的才智从何而来?便是从禅定上面来,禅定又从何而来?便是他对人间东西,对人间法,没有贪婪。所以定有必要要有戒律。


戒律是什么呢?用尘俗人的词来说,便是自律。国际上有两种束缚的方法,一种是外在的规章制度在束缚咱们,另一种便是咱们方才讲的自律,自觉在束缚自己。


(1)戒律与自在的联系


为什么要自觉地束缚自己呢?一般人认为有了束缚,人就不自在。可是佛法里边的答案是刚好相反,释教则认为,自在的条件是自律,由于自律而自在。没有受过戒律就不知道,受过戒律今后就会渐渐体会到,佛说的真的是真理。


咱们在家里,在爸爸妈妈跟前,或许在校园里,都有纪律。寺庙里除了佛的戒律以外,还有不少清规。假设有一天能够去到一个彻底没人管的环境,那该多自在啊!一个偶尔的时机,你一个人买了一张票出国了。到了新的国度,你不需求做任何工作,彻底没人管,似乎获得了原来渴望中的彻底的自在——我给它取一个名字叫莫衷一是的自在。然而这不是真实的自在。


得到了这种莫衷一是的自在后,接下来你会发现,孤单和孤寂来了。方才你还兴奋地跑到酒店,房间也开好了,进去五分钟十分钟你就呆不下去了,在国外没有朋友的话,你就开端测验+86多少多少,往国内电话了。所以说自在仍是不自在,其底子不在外,在自己的心。


(2)戒律与禅定的联系


戒和定的因果联系便是,没有戒律无法禅定。比方你预先规划好时间安排,方案在这个垫子上坐一个小时,某种意义上这便是戒律,是一种自我束缚,或许说一种自我规划。可是你一边想完结这个功课,一边底子就没想恪守这个自己预设的时间要求,你能修成禅定吗?修不成。


一个人的内涵对某种事物有贪婪的话,在动态的时分,可能你还没发现。可是一坐下来,一回归到静态,一个馋嘴的人馋的那些食物就在脑海里呈现了;你喜爱买东西,商场的情形就像放电影相同开端在脑海里播放了,诸如此类,原来自己一切的喜爱,都会在一个静态的状况里表现出来,底子就不让你静下去。


(3)释教的戒律强调按部就班


释教的戒律是因个人状况而规划的。便是能承受多少就承受多少,不会一下子要你彻底做到。


咱们常常听说84000法门的说法。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现在不管是藏传释教仍是南传释教,或许说中文的《大藏经》,都不是悉数的84000法门,仅仅其中的一部分罢了。


84000法门是有针对的,佛法为了对治贪婪这种烦恼,佛祖讲了21000种法门,便是“经”的部分;为了对治嗔恨心,佛祖讲了21000种法门,便是“律”的部分;为了对治愚痴,佛祖讲了21000法门,便是“论”的部分;为了对治贪嗔痴三毒的综合体,佛祖讲了21000法门,便是第四法门。这第四法门能够了解为是密法的内容。


显宗主要是经、律、论三大部分,便是针对贪嗔痴。经律论是教法,简略来说,经律论是语言文字的教法,从这些教法里要学到三学,便是戒定慧。


顺便讲一下,在藏传佛法里,显宗占一半,密宗占一半。显宗加密宗,便是完好的藏传释教的系统。在汉语国际里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汉地的释教叫做显宗,西藏的释教叫做密宗。严格来说是不精确的。密宗仅仅藏传释教的一半,不是悉数。


戒   出离心的核心是追求方针的决计


方才咱们讨论戒定慧。佛法里的戒定慧,相比其他的宗教,应该叫逾越的戒定慧了。释教以外那些外道的宗教,比方印度许多古老的宗教也有戒律。他们也倡议不杀生,不盗窃。表面上看内容有许多相同的部分。可是外道的戒律,即使恪守得再好,成果也顶多是转生到天道。释教的戒律假如恪守得好,就不是简略地转生天道了,而是能够打破人间轮回,获得摆脱的果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便是由于释教的戒律是要在出离心的条件下恪守。外道恪守戒律,虽然有时比释教还严格,可是它的戒律的根底里没有出离心,差别就在这儿。


由于有了出离心,释教的戒律叫做逾越的戒律,逾越一般尘俗国际里讲的,或许说除了释教以外的宗教里讲的戒律。这便是释教的戒律的特点地点。


1)出离心的核心是追求方针的决计


一般人对出离心的了解,便是看穿红尘、放下、远离尘俗的国际等等,这个了解并不精确。佛经介绍有三种出离心:榜首种是把声闻当作修行的方针;第二种是把缘觉当作修行的方针;第三种是把成佛当作修行的方针。


出离心的核心便是追求方针的决计(不同程度的决计决议了不同的出离心)。那出离心是不是便是跟看穿红尘、放下没有联系呢?也是有联系的。一个人争取一个成果的进程,便是为了办成重要的工作,不断放下不重要的工作。这个便是放下。


咱们想成佛,天然要放下对红尘国际的留恋。比方说,一个小孩出生在乡间,他假如想到一个好的校园去读书,为了这个方针,他首先要放下对村庄的留恋。假如放不下,天然就去不成好的校园读书了。


因此出离心的确是有看穿、放下这些意义——朝着一个方针前进的时分,会影响他的东西得要放下,这便是出离心。修行的时分有了出离心,就很简单看穿放下,没有出离心,怎样逼迫自己都会看不破、放不下。


对于“看穿”这个词,有人会误认为,原本这个东西很好,可是我是修行人,所以我得把它当作是糟糕的东西。换个词可能更好了解:看透。——你看透了,那些糟粕的部分你就放下了,不该放下的就不必放下。佛永久都不会要求咱们把好的东西也放下。


有了出离心,当你看到了更好的东西的时分,你天然就会放下相对差的东西。打个比方,倒退100年,让乡间的老百姓放下自己的田地,去到什么地方,他不管怎样都不同意,由于他没看到更好的生活环境。可是现在不相同了,咱们发现大城市的生活环境比乡间好得多,他把去到大城市作为一个方针,就有了出离心,乡间那些祖辈留下来的田园也好,房子也好,垂手可得就放下跑到城里去了。


这个比方阐明,在人的内心里假如发作了出离心,是不必刻板地逼迫自己去遵循一个戒律的。有了出离心,就阐明有了一个好的方针;有了好的方针,那些红尘国际里的东西,天然就看得淡,放得下。这是一个规律。


咱们方才是在讲戒律,那么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人们比较简单承受戒律呢?有出离心就比较简单承受戒律了。在你的心目中有一个你有必要要争取的方针,你非常想完成它,对它有激烈的渴望,那些戒律天然就做得到了。


咱们有了出离心,有了方针,在完成这个方针的进程里,任何瑕疵都会影响到终究的成果,你就会注意进程里边的许多细节,不肯意在自己的身上发作许多负面的东西。这便是戒律的一个规律。


修行人面临戒律的时分,所发作的不同的情绪,就决议了后面的修行。比方说,许多戒律有些人很愿意承受,原因是他不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上有瑕疵。可是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不在乎思想和行为上的瑕疵,只在乎吃喝玩乐之类的。


一个平凡的人要走向成功,首先榜首个根底便是戒律。佛经里边讲,戒律是一切积德行善的根底。


接下来咱们讲戒定慧里边的“定”。有了戒的根底今后,第二个需求什么呢?用浅显地了解便是要做到镇定。


镇定有两个层面,一是不要处在动摇的状况,要静下来;二便是不要处在心思很涣散、不专注的状况,要专注。这便是“定”的一般了解。


如何去修成这个禅定呢?先决条件是要有戒律,在这个根底上咱们要开端训练自己的内涵了。咱们曾经的内涵是什么样一种状况呢?榜首是动摇的状况。第二是散乱、不专注的状况。并且这个进程是很漫长的一个进程。


静:首先要学会适应孤单


一般人,要求他静下来,或许自己要求静下来,榜首个呈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孤单和孤寂——假如不只觉得孤单还觉得孤寂,那这个人就更差劲了。


孤单(和孤寂不同)是每一个人都有必要面临的——这儿说的孤单是一般意义的孤单,不是说没人管那个意思。读书人要寒窗十年,咱们能够把这个了解为是一种孤单。独自一人要去完结的任务,比方去探究什么东西,考虑什么东西,特别是在魂灵的国际里要完结的工作,是无法两个人搭手做的。


表面上看,你能够依靠是你的福分,儿女有一个好的爸爸妈妈也是一种福分。可是从魂灵的底子上看,有依靠的习性会导致苦楚。由于在这个国际上找不到你绝对能够依靠的事物,假如你的魂灵一开端就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你一直处在一个期望依靠的状况,这个所依靠的外在条件就会常常性地诈骗你。这种诈骗不是说人格道德上有缺陷而诈哄人,而是由于事物本身是无常的,你依靠他,他也由不得自己,也是被动的。比方说咱们依靠房子,房子并不想诈骗咱们,可是由不得它,它也是无常的。所以有依靠就不行,便是没修好“定”,要练习独立的魂灵。


Google
 
上一篇:佛教中智慧的分类和具体的介绍
下一篇:佛光寺Foguang Temple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5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4.53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