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美丽中国 >>湿地湖泊 >>洪泽湖

洪泽湖概况
  发表日期:2009年9月27日  共浏览808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誉,堪称镶嵌在苏北平原上一颗灿烂明珠。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京杭大运河,西接岗坡状平原。西纳淮河、东泄黄海、南往长江、北连沂沭,淮河横穿湖区,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涧时,喜逢大雨,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涧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洪泽湖被称为人工湖。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县码头镇的老坝头,南至盱眙县张庄高地,全长70.4公里,其中堤身前砌有老石工墙的有60.1公里。

    土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后经历代续建,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成。石工墙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建造,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基本告成,长达171年。洪泽湖大堤自始建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明清两朝,为了实施“蓄清、刷黄、济运”方略,把洪泽湖作为黄、淮、运结合部的关键工程,用“束水攻沙”的办法进行整治,除了大筑湖堤外,明朝还在洪泽湖大堤上分别建造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等三处分水石闸,并经永济河、岔河、泾河、草泽河、宝应湖、子婴沟、射阳湖、广洋湖入海。清朝又在洪泽湖大堤上南段建造仁、义、礼、智、信五座减水坝(先后共建26座),称之为“山盱五坝”,同时开挖“头、二、三”三条引河、渲泄洪泽湖水入长江。

    洪泽湖的水域面积,在蓄水位12.5米时,为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湖水位13.5米时,水域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

    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公里,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公里,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里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公里,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公里,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4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近期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位于洪泽湖东岸,承担控制、调节、排泄、利用洪泽湖水资源的主要建筑物有: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水电站、高良涧船闸、高良涧复线船闸、三河船闸、洪金洞、周桥闸等,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今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

    洪泽湖近40年来,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历史上的洪泽湖,由于黄河长期夺淮,洪水泛滥,调节失控,决堤、垮坝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频仍。较大的灾害有:

    水漫泗州城。泗州是一座航运港口城市,位于淮河岸边,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中达淮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城内街道整齐,房舍密集,货物齐全,往来旅客川流不息。由于四周环水,风景优美,不仅商贾去集,而且文人荟萃。遗憾的是一座繁荣昌盛946年的古城,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洪水湮没,消失在洪泽湖内。当时的惨景是:渔游城关,舟行树梢,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周桥深塘。清道光四年(1842年)十二月十二日。洪泽湖上暴风、骤寒、冰壅,决周桥和十三堡等处,毁坏石工万余丈。周桥塘深27米,塘底高程-16.16米,传说当时的一条小街和下游的一些村庄荡然无存,灾民不计其数。

    翟坝决口。民国20年(1931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十三日),经数月干旱后,突降暴雨,连续达70天之久,洪泽湖水位高涨,高达16.25米,为黄河北徙后水位最高的一年,位于洪泽湖大堤的翟坝两处决口,淮阴至高宝湖一带,船行秋禾之上,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水深丈余,淹死数万人。

    花园口破堤。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军队无力阻遏日本侵略军进犯,在河南省境内的花园口决黄河堤防,以水代兵,致使洪泽湖洪水猛涨,里下河地区被淹惨重。淮河流域共湮没耕地1266万亩,灾民1250万人,死亡89.3万人。

    明清两朝为了保漕运,特别是保住京杭大运河的畅通,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曾花大力气治理洪泽湖,筑土堤,建石墙,不惜淹没明祖陵、泗州城,抬高洪泽湖水位,束水攻沙,千方百计保漕运,结果是洪泽湖大堤溃决屡屡发生。从明隆庆三年(1596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287年中,洪泽湖大堤共决堤140余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四师在洪泽湖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以芦苇作掩蔽,以水生动植物充饥,与敌人周旋作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著名将领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人都曾在洪泽湖指挥过人民战争,留下辉煌战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洪泽湖,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从1951年起,先后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等大型水利工程,分期建造三河闸、二河闸、二河新闸、高良涧进水闸等控制建筑物,又对洪泽湖大堤行四次加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胡耀邦、温家宝等曾先后视察过洪泽湖大堤、三河闸等水利工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广大人民群众的苦干实干,使洪泽湖的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丰富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水力发电等事业蓬勃发展,周边地区的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现在的洪泽湖地区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渔米之乡。

    历史悠久的洪泽湖,给人们留下很多宝贵景点,可供当今的旅游者一饱眼福,现存的主要景点有:

    一、万顷碧波。甘泉般的湖水,养育着千百万人民。湖内既有鱼鳖虾蟹,又有鸡鸭鹅鸟,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辽阔的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镜。极目远眺,白帆点点,机声隆隆,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鱼肥仓满,争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二、百里长堤。有着1800年历史的防洪屏障,宏伟的土堤,壮观的石墙,青翠的绿柳,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那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和煦的湖风,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往返。

    三、港坞帆墙。洪泽湖汛期水深、风疾、浪大,直接威胁着过往湖中渔船民的安危。湖东岸原有蒋坝、高良涧两座避风港。随着水运的发展,1966年加固洪泽湖大堤时,增建九龙湾、夏家桥、周桥三座避风港,1994年又在洪泽湖心建一座避风港,另加三座船闸,现在共有9处可供渔民避风之用。这些避风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系数较大。船泊其中,在船头仰视,俨如数十仞之城墙;港坞外,浪花飞雪腾湖面,百里狂涛撼大千。出航时,千篙拨得烟霞乱,万里航行捷足先。仔细观看,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景象。

    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张鹏翮、采库司张弼安安排铸造,作为镇水之物,安放在洪泽湖大堤险要地段。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铸词,距今有300余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别存放在三河闸、高良涧高堰等地的湖堤上。对景生情,令人感慨。

    五、泄洪大闸。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承担洪泽湖泄洪重任。闸身雄伟壮观,作用非凡无比。蓄水时,固得天池挂碧空,烟波浩渺有无中;泄洪时,滔滔巨浪归江海,滚滚狂涛走巨龙。

    六、老君遗踪。位于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古称丹山,相传老子(李耳)曾在此炼丹,故而得名。山上现有炼丹台、青牛蹄迹和凤凰墩等名胜古迹。游人登山时,知其古老,仍能体会到“石上青牛留足迹,炉中红火照仙颜,洞存石镂去崖处,凤起山岗霄汉间”的依稀情景。

    七、龟山晚眺。龟山,位于老子山南侧,山形如龟,为历代用兵之地,古称龟山镇。 为秦汉以来历史名镇,留有夏禹治水之遗迹。清末仍有寺庙12座,和建筑宏伟的洪泽都司署。清代为清河县南陲重镇。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处,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孤峰峙立,砥柱中流。登山纵目,千里长淮,八方烟雨,尽收眼底。山上有很多古迹,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银杏树、淮渎碑、名人石刻等。

    八、明陵石刻。明祖陵,位于洪泽湖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时间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没。1966年,洪泽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继露出,石刻雕群经维修后,恢复原来栩栩如生面貌。

    九、临淮观日。临淮头,为洪泽湖西岸之半岛,三面临水,古时为临淮郡志,三国时,东吴大夫鲁肃出生于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洪泽湖管理局、洪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现为水产养殖基地。四面圩堤环抱,像一颗璀璨明珠飘浮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每当黎明之际,站在防洪大堤上,极目东眺,一轮红日从碧波如镜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灿烂朝霞,闪耀金波,捧出即将出浴的金娃,摇晃于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较之泰山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墓园春晓。位于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镇,设有雪枫墓园,园内安葬着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遗体。墓园大门两侧为时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对联,墓东侧建一座由邓子恢题写的淮北苏皖解放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环塔有石碑13块,铭刻着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园内还有纪念馆,陈列着烈士遗物和革命文物。洪湖之滨,半城之阳,地居高岗,迎湖遏浪,墓隐丹枫,塔耸碧云,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当“清明”祭扫,人群络绎不绝,已成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

    历史上参予洪泽湖治理的名人有:东汉时期的陈登,明朝的潘季驯、杨一魁、陈?u、舒应龙等,清朝的靳辅、陈璜、张鹏翮、黎世序、郭大昌、林则徐、张謇等。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六次南巡、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五次南巡,每次都到洪泽湖周边或洪泽湖大堤上视察。后人在蒋坝五里牌处的洪泽湖大堤上建龙亭一座,为乾隆皇帝的御批立碑。

    洪泽湖水给人智慧和灵感,湖文化经久不衰、底蕴深厚。湖内的花鼓戏、泗州戏、老子山渔鼓,为群众喜闻乐见,还有农村中的春社、秋社中类似“傩”文化的“巫祝歌”,虽有糟粕之嫌,实乃湖区内朴素的原始文化。

    洪泽湖景色迷人,洪泽湖水养育人,丰富多彩的湖文化感染人。古代不少诗人、名人,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潘季驯、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弘历等曾用诗词赞美过洪泽湖,现代人采用各种形式讴歌洪泽湖。

    美丽富饶的洪泽湖,明天将更加美好。


Google
 
上一篇:淮安最佳旅游季节
下一篇:湖滨浴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43.7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