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吉林省 >>吉林民风民俗

满族宗教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9日  共浏览386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萨满教的产生。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而且传承的时间也很长。萨满教形成于原始氏族社会,这种宗教曾流行在我国北方的许多游牧民族之中。虽然它没有成文的教义,但是通过萨满的口传身授,它还是传承下来,并成为氏族社会时期的精神支柱。

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对自然崇拜,所以满族人祭天、祭地;图腾崇拜,使满族人对动物神、植物神十分尊崇,祭鸦,祭狗,祭佛多妈妈,祭柳,满族人对祖先更是敬畏有加,各种年节和举行各种活动都要祭告祖宗。

(2)萨满。萨满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十分特殊:他们被认为是本民族最有学问的人,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但是,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一样可以结婚生子,而且,他们的服务不取报酬,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萨满死后,新萨满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萨满法师日常要为氏族的成员医病,负责为氏族内部的各种大事测算吉凶,还要主持各种祭祀典礼。在各种宗教仪式上,萨满法师具有超人的神力,所谓“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作法时萨满们装束怪异,手持各种法器,如腰铃、铜镜、抓鼓等,各种法器上都刻绘着各种神灵图案,尤其是色彩丰富的萨满面具,无论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十分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为萨满教的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3)满族与藏传佛教。满族还信仰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为了巩固满蒙之间政治上的联盟,满蒙上层历来有通婚的惯例。清朝许多皇帝都是由蒙古格格作皇后,比如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后,都是蒙古族科尔沁部族的格格。由于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入关前大清就在盛京修有实胜寺,并常去祭拜;入关后在北京修有雍和宫,在承德避暑山庄有许多喇嘛寺。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满祭祀中,甚至有的满族人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可见其佛教信仰在满族人中间有着深广的影响。

(4)宗教仪式。满族人的宗教仪式非常多,而且也非常复杂,根据祭祀主体的不同,分为堂子祭和家祭两大类。

堂子祭。堂子是清朝皇族爱新觉罗家族的萨满祭祀场所,所以堂子祭又叫国祭,凡官员庶民,禁止设堂子。入关前和入关后,清朝的帝王在各地修了许多的堂子。

堂子祭典礼各不相同:元旦拜天及出征、凯旋祭堂子,是国家大典,由皇帝主祭,王公大臣陪祭。日祭、月祭、立杆祭、则是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无须陪祀。

堂子祭祀,首先要立神杆。立完神杆的堂子祭祀,分为朝祭与夕祭。朝祭神有三位,即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从朝祭神的设立,我们可以看出,满族的宗教信仰显然深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夕祭神为七星神等家庭诸神。此外,还要祭祀佛多妈妈,她是掌管人丁兴旺的神灵,由于是裸体形态女神,因此,对她祭祀时,不显露神像,只设神位,夕祭时需背灯祭祀。

家祭。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因为多在春秋时节进行,所以又称为“春秋祭”。在祭祀前的一段时间里,从环境到物质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此期间,一是不允许争吵、打斗,借债、不允许嬉笑,二是不允许孕妇及各种不洁的人参加,三是要准备好各种食品和供祭祀使用的器具。

家祭的第一天是祭神,分为朝祭和夕祭。神位设在正西墙上的神龛里,所祭之神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西炕设供桌,摆放糕、酒、饼等各种食品。萨满头戴神具,摇铃持鼓,口念吉词,款款起舞,众人也击鼓相和。夕祭的神位在西北角,所祭之神都是部落之神和祖先;需要背灯祭的是佛多妈妈,希望她保佑家族人丁兴旺。

家祭的第二天是祭索伦杆,也叫神杆。索伦杆高约2.5-3米,上有锡斗。祭杆时将猪的各种内脏放在里面,如果三天之内,被鸦鹊吃完,便是大吉大利。因为每次的大祭都要重新更换索伦杆,所以这种祭杆大典是十分隆重的,参加的人,甚至路过此地的陌生人,都可进去分食祭肉,并且不必向主人致谢,只向神杆磕头便可。

第三天是“换索”的仪式,要在院内插柳,并将孩子脖子上或腕上的线圈取下,再把柳枝上的新锁为其戴上,这就是换锁,目的是想求得神灵的保佑。这个祭祀仪式体现了萨满教的植物图腾。

Google
 
上一篇:满族建筑
下一篇:满族禁忌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8]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9]
 · 北京大观园 [3651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9.6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