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北地区 >>承德市 >>承德外八庙

须弥福寿之庙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6日  共浏览618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须弥即须弥山,藏语名扎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因建庙不但是为乾隆皇帝70寿辰,而且是为接待班禅,所以俗称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可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自南端五孔石桥开始,桥北为山门,门前设石狮子一对。进入山门左右各有幢杆两根(现仅存夹杆石)。院正中为碑亭,碑亭以北为琉璃牌坊。中部即琉璃牌坊以北是该庙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由三层群楼围绕着“妙高庄严殿”组成。大红台平面成回字形,是藏式的“都纲殿楼”,的一种发展形式。大红台与东红台、吉祥法喜殿相毗连。东红台向前比大红台凸出半间,吉祥法喜殿则退后。形成一种不对称的均衡感。后部:过大红台,中轴线上座落着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万法宗源东侧有“生欢喜 心”(原为乾隆皇帝住处)与吉祥法喜殿相对,现、在“生欢喜心” 已不存。万法宗源殿北的高岗上,建有琉璃塔一座,高耸入云,秀丽美观。须弥福寿之庙西侧原有东仓、西仓、堪布仓。东仓、西仓为僧房,堪布仓一般有佛殿、经堂、大厨房和堪布喇嘛住房,现已毁,仅存一座塔门。
  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形制,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均依中原地区修建佛寺按中轴线向纵深布置对称建筑的形制,前后营建了数重院落,保持着汉族传统宫殿的格局。如从山门至碑亭、琉璃牌坊、妙高庄严、万法宗源、琉璃塔都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东西侧建筑如东西山门、琉璃牌坊及坊前白象、大红台四个角殿,御座楼与吉祥法喜、东西护法台都呈对称形式。二是在沿袭传统严谨对称布局的同时,根据地形起伏,依山就势地灵活布置,打破了传统布局的呆板。如主体建筑大红台就是相对对应。吉祥法喜与御座楼一东一西,都是一前一后,吉祥法喜虽与生欢喜心东西对称,但吉祥法喜与大红台相连,而生欢喜心却与大红台相隔。但从整体上看,都错落有致,非常均衡。又如寺庙中部的万法宗源殿与吉祥法喜殿缺乏联系,可又在万法宗源殿东侧建有白台,使得斜角呼应,富于变化和灵活造型。三是从建筑形式看,大红台、吉祥法喜等都是藏式建筑,大红台北角的吉祥法喜和大红台之后 的万法宗源,群楼围着主殿,具有藏族寺庙“扎仓”的布局特征。 可作为藏式建筑的大红台宙头嵌的琉璃垂花门却又是汉式装饰。
  大红台平顶女儿墙的作法是清宫鹰不落形状。而藏族寺庙是棕色的巴喀草作装饰。可见,该庙总体布局,以汉式传统布局为蓝本,建造藏式寺庙;作为建筑结构造型,又以藏族形式为主体,融进具体的汉式建筑内容。四是把山石与植物的栽植作为弥补建筑布局不足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弥补琉璃牌坊与碑亭之间地形起伏大、过度突然的不足,利用左旋右转的山石蹬道,使二者联系在一起。为弥补大红台挖土深,其后部出现巨大深沟的不足,在红台后部 的后门叠制台阶蹬道,使自然山石与人工叠置巧妙结合,产生丰 富幽深而灵活的感觉。为产生古刹野趣的效果,栽植古松烘托气氛,古松的碧绿针叶与红台、金顶构成一体,色彩反差强烈,产生寺庙幽远、松风阵阵的独特意境。
  
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须弥即须弥山,藏语名扎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因建庙不但是为乾隆皇帝70寿辰,而且是为接待班禅,所以俗称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
 
 
   

Google
 
上一篇: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下一篇:布达拉宫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00.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