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北地区 >>承德市 >>承德民俗

承德民间花会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6日  共浏览912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早在辽金时代的热河一带,就盛行角觗、马戏,尤以杂技、武术、民间乐舞,清代庙会、花会、戏剧蓬勃开展,据查证,清代康(熙)、乾(隆)两朝时期,5万居民的平泉就有花会108档。蕴含在花会中的大量文体娱乐项目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如承德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表演类节目“二贵摔跤”,是从流行于这里300年以上的传统竞技项目“乔相扑”演化发展而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在省或国家级各类舞蹈比赛和汇演中取得佳绩的《萨满舞》、《端午之夜》等作品,也是从传统民间花会项目中整理改编出来的。
赛威乎  “威乎”是满语,即汉语的“船”。满族素有七月十五放河灯和赛“威乎”的风俗,后因其杂居于各地,许多地方无大的河流,便在旱地上模仿赛船,成为现在流行的竞技成份较多的民族遊艺项目,后经逐渐丰富和演变,又成为花会中的舞蹈类节目。时,表演者与观众随着舞蹈的节奏,呼喊出各自认为与之情绪相关的呼号,如“伊勃棱格”(进,前进),“哎嗨哟”等,以示助兴和对渔猎丰收的祝贺。
比赛方法:5人一组,前4人共握两根竹竿站在一起,一人背向四人,手握一根竹竿(舵)向后倒着跑,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珍珠球  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是满族球类传统体育项目。早在清朝以前,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以渔猎和采珍珠为生,男女青年采珠之余,在欢庆丰收之时,以绣球当珍珠竞相投向鱼篓,投入多者预示着更大的丰收。为了表现采珠时与风浪搏斗的艰辛,他门把蛤蚌神化了,张开蚌壳防护着自己的珍珠,以免被夺走,一项攻守兼备的球类竞技项目就这样产生了。
珍珠球是在长25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上进行的,用限制线、封锁线、隔离线、得分线将场地分为4个区,比赛为2个队,各队7人;得分区由一人持抄网接本队投来的球,封锁区由两名对方的球员阻滞来球,水区四名队员传接运球,力争将球投入自己的网中。
承德的珍珠球运动由来已久,水平较高,曾于1991年组队,代表河北省赴广西南宁,参加第一次被列入比赛项目的全国第四届民族运动会,一举夺得女子全国亚军;以围场队员为主的承德市男子珍珠球队也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比赛,曾先后获河北省第四届民运会第一名、全国第四届民运会第五名、河北省第五届民运会第一名、全国民运会第二名。在2002年于承德举办的河北省第六届民运会上,再一次走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蹴球  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曾经也是宫廷的遊戏项目之一。现在的蹴球赛场是10米见方的场地,中间有一个半径为2.4米的中心圆;正中是半径20厘米的停球区,场地四角有半径为50厘米的扇形发球区,比赛由参赛双方各2名运动员上场。凡一方击中或击出对方球即得分;比赛分上、下两局,30分钟一局,先满30分者胜。在2002年河北省第六届民运会上,由承德民族师专学生组成的代表队,男女双蹴分获冠军。
木球  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承德人称之为“打卯球”、“赶老窑”和“打尜”。“打尜儿”在承德是一项非常普及的遊艺类竞技项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城镇街巷、学校操场、还是农村场院,尤其是放寒假和农闲的冬季,不分学生还是村里的壮劳力,随处可见打尜儿的人群。
木球具有群众性、趣味性和对抗性强等特点,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速度、耐力、灵活、机敏等素质,因而深受喜爱。木球的赛场、器材,近似于曲棍球和冰球,场地40米长,30米宽,两端各有一个宽1米、高0.8米的球门。球和击球板为木制。球体为长7厘米、周长12至13厘米的椭圆形圆柱体;击球板长70厘米,底宽8厘米,柄宽3厘米的马蹄形。参赛两个队各5人,手握击球板,采用传、接、运、抢及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的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承德木球队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民运会,并均获冠军。
“乔相扑”  承德俗称“二鬼摔跤”,由蒙古族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布库”演化而来。是集体力、智力、灵敏于一身的表演性体育项目,作为民间花会中的形式之一广为流传。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的几百年中,这项运动在承德相当普及,在花会、节日里经常见到。后来曾因政治运动频繁,以及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一度销声匿迹。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二鬼摔跤”经承德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理加工更名为“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为单人表演形式,表演者背负一个装成两个人的木架,呈摔跤架式,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以双腿和双臂扮作两人,做手脚互摔的动作。采用勾、别、扫、闪、拐、打、旋等武术套路和舞蹈语汇,表现出活灵活现的摔跤场面。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鼓乐的烘托下,越发显得生龙活虎,热烈火爆,深受群众喜爱,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街”节目。承德的“二贵摔跤”曾多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民族体育比赛及民族舞蹈汇演,屡获佳绩,从未空囊而归。此外,其表演多次为省和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近年来,“二贵摔跤”己由一人表演增至6到8人,成为群舞,从而更加重了她那迷人的魅力和火爆的气氛。
武会  是手持古代兵器的武术,在花会中作“压街”表演,有乐队烘托气氛。开始先“跑场儿”,再“布阵”,有“八卦阵”、“十四门阵”、“九九连环阵”等;然后是各式武打,有单人表演,双人对打;表演者既有青壮年,也有中老年或少年儿童,甚至有的是一家三代均参与其中。武会在承德花会中是很普及的项目,市郊如冯营子、外县如承德县、隆化、丰宁、平泉等地,都有很多高手。
时至现在仍兴盛不衰的黄旗武会,是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黄旗、张百万、南关等地广为流传的满族民间武术表演形式,己有近300年的历史。武会着戏剧服装,锣鼓伴奏;所用兵器有梢子棍、单刀、双拐、双锤、双锏、二龙头花枪、三节棍等20余种;武打五花八门,节奏鲜明,越打越紧,场面热烈。黄旗武会在花会中独树一帜,乡土气息及民族风格极为突出,反映出满族人民的勃勃生机与性格。
寸子   是花会中典型的满族跷类舞蹈之一。清朝以后,“寸子”与中原的跷类舞蹈融合,在跷的底部制一小脚着彩鞋,用以表现缠足妇女行走时的婀娜优雅。承德的寸子表演者多为满族妇女,彩扮,如意头(两把头),双鬓戴红绒花,双耳戴耳环;上穿缀绿绦黄地粉红花旗袍,下穿深色绿裤,并露出寸子;持八角巾和团扇,挺胸提气,以转扇、挽巾花、托掌、压街步、转身、花梆步、摆浪扇、跺跺步等舞蹈语汇,走“圆场”、“黄瓜架”、“倒葫芦”、“四门斗”等队形,很好地再现了满族风情。
蝴蝶  是花会中“三官圣会”里的一档技艺性较强的满族民间舞蹈,距今己有300年历史。满族历史上属骑射和渔猎民族,无论男女,都很讲究骑射功夫,如:上马的纺车上马、反背上马、抓鬃上马、夺鞍上马;马上的卧马技、立马技、滚马技和“过梭”等。“蝴蝶”即是一种变相的骑射技术培训及演练,其表演形式仍保留着当时的特点。
蝴蝶由五颜六色的4名学前男孩妆扮,4名成年男子为“骑着”。四男孩置于“骑着”的肩上或头顶,模仿蝴蝶飞舞,作“单展翅”、“双展翅”、“金鸡独立”、“喜鹊登枝”“弯弓射箭”、“回头望月”、“苏秦背剑”、“苏秦背剑”、“童子拜佛”、鲤鱼打挺”等各种高难动作,同时还要做出各种技艺性和观赏性较强的造型;“骑着”在确保男孩表演的前提下,做出许多舞蹈的动作,既突出了险与稳的对比,又表现了技艺与舞蹈的高度融合。从而吸引了上至八旬老叟,下至五、六岁儿童的争相参与。
棉花鬼  源于滦平县五道营乡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因为表演者用棉花蘸蜂蜜粘于眉毛、眼圈、两腮、下腭,故名棉花鬼,属“三官圣会”里的一档。 “三官圣会”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和“打场”,走街时是随着音乐边走边舞,打场是变换队型后下场表演,而棉花鬼是打场表演到高潮阶段时才上场。这时,其他档子将棉花鬼围在中间,随着打击乐边走边舞。天傍黑,场子周围点起了火把,棉花鬼在火光的映衬下如两团雪球在广场上滚来滚去,其高超的技艺把整个花会气氛推向高峰。
棉花鬼为双人舞形式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即迈左腿出左手头向左看,迈右腿出右手头向右看,舞蹈表演中的动与静、展与收对比强烈,鲜明突出,既有高难度的技巧,又有简单明了的哑剧手势;既有风趣幽默的互相寻找,又有诙谐活泼的嬉戏,趣味盎然。
八大怪  源于隆化一种民间水族灯舞,已有160多年历史。其表演者身背动物模型,王八为首,后随鲇鱼、虾、蟹、蛙、海螺、鲤鱼、蚌,共8对,16个扮演者各画脸谱,各执相应兵器,如果夜间演出,道具中还要安放光源。表演在热烈的锣鼓中进行,随着节奏的加快,演出进入高潮。
八大怪的队形有“串黄瓜架”、“套葫芦”、“二龙吐须”、“倒晚靴”、“圆场”、“二龙吐水”、“龙摆尾”等。
九曲黄河灯  源于丰宁一带流传了200多年的“九曲黄河阵”,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灯会。昔日的丰宁一带,每逢春节都要举办“九曲黄河阵”。“黄河阵”占地数亩,由360盏灯构成,黄河阵多用1.5米的高粱秸4根一束竖地为柱, 用3根秫秸为作一束,分上下作栏, 两栏相对, 依次延续, 有如回廊, 成为“九宫”, 长达数里. 每一竖柱顶端置一灯, 盏如深碟, 多用面临时捏制, 内装植物油, 搓棉为捻儿; 也有以木檩为柱者, 以绳为栏, 柱顶糊制一莲花, 内置灯碗, 燃起如一片莲海。阵中间设一高杆,端置松头,下设雕斗,斗四角饰四面三角旗,旗下悬彩灯,灯数不尽相同,可视竿的高度而定,多取“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寓意定数,此竿名为“神灯竿”或“天灯竿”。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把诸神都封满了,却没了自己的神位,于是便把自己封在了这神竿之上。九曲黄河灯那360盏灯,每盏象征一天,阵中的道路由九曲贯通,只留一个死洞,名曰“狗洞”。顺遊全阵是谓一年平安,而钻入狗洞则象征一年不祥。为此,畅遊者争相扶老携幼,穿行于灯海之中,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中幡  在承德早期是佛会中的项目,也称“大执事”。它是由一根长10米左右的大竹竿为主体,顶端做一上缀小铜铃的彩色伞,下挂一面大旗。有的高手在中幡顶的伞下部还安装有木斗,耍到高潮处,便将木斗里的各色彩纸屑飞飞扬扬撒下来,气氛极其热烈。中幡通常重量约在百斤左右,上部装饰越多,阻力也就越大,于是不仅要求耍中幡者必须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过人的力量。中幡的表演均为直立进行,一般的程式为,起式“怀中抱”,再一条臂膀将其举三举,落三落,前悠后摆,上下翻飞,如行云流水;稍好些的,可以不用手,即令那百斤重的中幡在自己的头顶、肩膀、下颚、臂弯等处闪转挪移,甚是精彩。承德街上的中幡表演最绝之处是过西大街的三道牌楼,这三道牌楼每道均高逾两丈开外,表演者过牌楼不可以把中幡放倒抬过去,而是将其立着,高高地从牌楼一头扔过去,再到牌楼另一头接住接续前边的表演。
其他民俗及遊艺类活动还有许许多多,篇幅所限不再列举。
承德一带的民间花会时至今天,其项目基本全部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每逢年节与庙会期间,她们都会呈现出来,为群众带来欢乐,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遊客。承德的文艺工作者们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宝藏,编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并在省和国家的各类汇演或赛事中取得佳绩。

Google
 
上一篇:承德庙会
下一篇:承德民间音乐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06.2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