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地理环境、历史人物、典故、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对怀柔建制村名(设村委会)建村由来分析归类,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怀柔地名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大体可分10类。
以山、河等地形作村名:怀柔山区面积占总面积89%。有名称的山峰500多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24座。4级以上的河流17条,尚存山泉309处,水资源总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20%。如红螺镇,因村位于红螺山南麓、红螺寺前,又为当时集镇而得名。甘涧峪,因村处谷中,谷中多泉,味甘甜,两山夹一涧,故名甘涧峪。转年,因村西南侧有山崖层层叠叠,形似砖块,建村时称“砖乜”,后谐音演变为转年。沙峪村,因该地发生山洪,淤积大量黄沙,故名沙峪。汤河口村,因地处汤河入白河交汇处,故称汤河头,后称汤河口。官帽山,因村后山似古代官帽而得名。九渡河,旧时从县城前往该村需9次涉河。该类村名122个,占总数44.8%,体现了怀柔山多水富。
以花、草、树木等作村名:如大榆树村,因有1棵特别显眼的大榆树(树龄500余年,区一级古树名木)故名。柏崖厂,村东崖壁多柏树故名。桥梓,村内五楸观有梓树、河上有石桥故称桥梓。梭草,建村时村三面环河,盛产蓑衣草,故称,后演变为今名梭草。崎峰茶,村后崎峰山上有茶树,得名。黄花城、黄花镇,因满山黄花而得名。花园村,辽代建村,因辽室贵族曾在此开辟花园,村东南有肖太后专用看花台得名(曾在遗址出土辽代鱼骨花盆残片)。这类村名24个,占总数8.8%,反映出怀柔史上即生态良好。
因长城而成村:怀柔境内长城总长65.4千米,横亘4个镇22个建制村。修长城民工和护卫长城官兵留下形成村落,如河防口村。明代及清初只有河防口关,只有驻军而无居民。清朝长城南北统一后,关口不再驻军,原城堡逐渐成为民居,于是出现了河防口村。撞道口村,因关口建在村北山脊之上低洼处,山梁两面高中间低,从南边上山,关口外有山峰遮挡,不到关门见不到关口;沿着九曲山路向上抬头看,关门近在眼前好似撞上,故名。修长城需要铁,采铁石的地方成为铁矿峪村,冶炼铁的地方叫做南冶村。该类村庄13个,占4.7%,表明怀柔长城文化底蕴深厚。
以满、蒙语作村名:以蒙语命名的村,如柏查子,意为峭壁,指地形、地势;孙胡沟村,“孙胡”意为山凹、凹陷处;遥岭村,“遥”意为窑。以满语作村名的,如石湖峪村,“石湖”意为旷地;道德坑村,“道德”意为宿处、驿站;银河沟村名为满汉合璧,原叫迎河沟,因彭姓满族人迁入,“银”,满语意为盘道,加上汉语“河沟”,改称银河沟村;辛山村,“辛”意为金。以满、蒙语作建制村名7个,自然村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达24个,蕴含了满、蒙文化和怀柔的民族融合。
因寺庙、墓地得村名:如唐自口村,村西有唐代建大寺,开始叫唐寺头庄,后演变为唐墅口、唐自口。庙城村,辽代肖太后在村北建家庙,筑土城屯军守卫。琉璃庙村,清初在村西修庙,清基挖出三块琉璃瓦,人们把瓦放在庙脊上,故称。宝山寺,村东小山南侧曾有寺庙并传有宝藏,故名。庙上,因村下有山神庙,故名。仙台,村中有“仙圣传院”,金代改称凤翔寺,建于高十余丈土台之上,称仙圣台,后称仙台。宰相庄村,因村西有元代宰相萧拜住墓,故名。白军庄(现名红军庄),因村有四座将军墓,其中以白将军墓最大,故名白将军庄,简称白军庄或白庄,“文革”中改红军庄。西坟村(现名红林村),村西有清名将哈尔布武墓,村址又位于岐庄村西侧,故名。东坟,清乾隆年间,五品官戴全德在该地买地立坟,雇人看坟种地,村址位于岐庄村东侧,故名,现改称东凤山。范家坟村,村位于范氏墓地附近,故名,现改名兴隆庄。凯甲坟村(现名凯甲庄),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凯音布墓建于村南,后谐音为凯甲坟。坟头村(现名怀北庄),清初有王侯葬该村,坟墓较大,故名。这类村庄19个,占6.9%,反映出怀柔是块风水宝地。
以姓氏为村名:如孟庄村,因全村除一户为孟姓亲属安姓外、全部为孟姓,得名孟家庄,后简称孟庄。霍各庄村,明代建村,霍姓为首居户,故名。耿辛庄村,明代建村,曾名新庄,清时耿姓人逐渐增多,遂更名耿家辛庄,后演化为今名。全区以姓氏为村名的37个,占13.6%。
以吉祥词或企盼作村名:如养鱼池,村前有河,成村时首户于姓,取“于”“鱼”谐音,希望于姓兴旺发达,遂名。年丰,村中水塘盛产莲蓬,村民祈望年年丰收,遂名。安乐庄村,明代建村,清康熙年间称安家新庄,后为祈求村民安康欢乐遂更名安乐庄。大地村,实际地很少,因山沟有1片平地,人们启盼有地种故称大地。水塘子村,听起来有水,实际是个缺水村。这类村名10个,占3.6%。
因屯兵得村名:如大屯村、四季屯村,明代在该地方设军屯,故名。官地村,明代守卫长城军驻地并开荒种地,实行军屯,为区别于农田称官地。渤海所村,唐代东北渤海国人迁入,为世代牢记自己的故国和部族称住地为渤海,明代为护卫长城和十三陵,在该村设千户所,布防千余人的军队,故称渤海所。辛营村,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护卫长城的渤海所千户所在该地建营房,故名新营,后讹为辛营。因屯兵得村名5个,体现了怀柔是“京师北门”的险要地位。
以生活状况为村名:村四周用栅栏围起来的称栅子,住处用木头支架子称窝铺。如孙栅子村,清初孙姓从山东登州迁入定居,为防野兽侵扰,四周以木为栅,原名孙家栅子,后简称今名。大栅子村,清代郭姓在村开油坊,四周用栅栏围住。双文铺村,首居户搭两个窝棚居住,遂名双窝铺,1948年改今称。三道窝铺、四窝铺等村,均属逃荒至此,以窝铺栖身,从沟门向上按顺序排称。新房子村,清初建村,始称兴隆庄,因较其他村建房较晚,住房都是新的,俗称新房子,原名被遗忘。此类19个村,占6.6%,窝铺和栅子村名说明史上人们生活相当贫穷。
以生产经营为村名:局里村,明代村内曾设宝钞局,开炉铸钱,故名。石厂村,当地产优质石料“元卢石”,明代在此设采石厂,工部尚书甘为霖曾督运采石,感怀赋诗《旧石叹》。茶坞村,史上该地有茶叶樟树,叶可当茶。村西河上有摆渡,夏季,有人在渡口处设茶摊,过往行人可饮茶纳凉,故名茶坞。按方位又分西、东、前三个茶坞村。东、西帽湾两村,地处牧草丰茂的白河湾,曾为满族人牧马之地,名东马湾、西马湾,后谐音为东帽湾、西帽湾。牛圈子村,因圈养过牛,故名。碾子村,建村时村后坡根有一碾子,故名。后山铺村,因首居户开店铺得名。苇店村,因村内有店铺,附近长芦苇,故名。此类村名16个,占5.6%。
从村名分类首先可以看出怀柔历史上人们生活十分清贫。村名不是窝铺就是栅子,或是给人家看坟,是祖先们艰苦奋斗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次充分说明怀柔人的纯朴。村名靠山有山字,靠河用河名,谁先到就以谁姓为村名。第三表明史上怀柔人就有宽容之胸怀。屯兵地方能与老百姓融为一体,修长城的能留下成村。蒙古人来了能一起过日子,满族人来了相互学习,民族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