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平谷处处翰墨香
  发表日期:2021年2月12日  共浏览29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北京说起书法,咱平谷最有发言权。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开出租车的司机,从耄耋老人到五岁娃娃,在平谷,全区45.6万人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能舞文弄墨、恣意挥毫,这在北京都较为罕见。

平谷处处翰墨香, 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公园内,甚至是街边公告栏中,随处可见书法作品展示。翰墨书画,俯拾皆是。不明真相的小伙伴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景象?老北京有句俗话说:“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据历史记载,京畿福地丫髻山的碑刻,在清朝时遍布山间,数量之多难以统计。从清代名震一方的王仲宣、陈景仪等书法家,到当代的王友谊、刘建丰等人,都使书法文化代代传承。如今,在平谷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有各类书法培训班125个,可谓处处翰 墨飘 香。上周六一早,小编来到平谷区博物馆,走进一层东南角的书画室,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一节书法院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刚刚开始,二十多位学员围着一面挂满作品的墙,细细品味。“这副上款低了,字别打格。”“诗有诗的章法,联有联的写法,你把两个弄混了。”“这是行草的落款,篆书不能这么写……” 正在“品头论足”的老师,是王友谊先生的入室弟子杨小刚。按照惯例,每节课之前,都要给所有学员挂在墙上的家庭作业“挑毛病”。

早上10点,小编来到金海湖镇书画培训室。推开门,十几位村民正在俯首弄墨,有的坐着写大篆,有的站着画水墨。闲谈之中,他们或提起张迁碑,或谈到郑板桥,充满文雅之气。书画室四壁挂满了书法、国画作品,墨香四溢。村民正在宣纸上画竹,一旁没有任何参照,只见她落笔沉稳,对章法、布局、线条“胸有成竹”。白发苍苍的她今年78岁,精神矍铄,手里握着毛笔,乐呵呵地介绍,右侧正在认真画山水的人是她的儿子。我儿子成家后,没跟我一块儿住。他是环卫工人,上班特别忙,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他从小喜爱书画,一直没机会学。去年镇里开了免费的书画班,还有专业老师指导,我跟他都报了名。活到老学到老,在这里我既能跟儿子团聚,也能学画画,多好。 

在平谷,这样的人有四万多。 “金海湖镇有26个村,18个村都有书画班,每个双休日有600多人来上课,”金海湖镇文化站长刘满友说,“笔墨纸砚都是政府出资免费提供的,聘请的老师也是区里的书画精英。” 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傅金东说,“虽然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但看着学员每天坚持把自己的作品拍下来用微信发给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从来不觉得累。”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热爱书法的人,书法文化才与平谷结下了不舍之缘,成为平谷的一张重要名片。一张柔和的宣纸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铺面而来,更有来自平谷的真挚邀请,声声呼唤着你呢!


Google
 
上一篇:平谷这里在古代曾是军事重地!
下一篇:来门头沟感受古道西风,看牛角岭风光!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23]
 · 北京大观园 [3655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8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93.84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