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畅游北京 >>北京海淀区

紫竹院行宫
  发表日期:2021年1月22日  共浏览280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紫竹院行宫,属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街道中关村南路35号紫竹院公园院内,是清代乾隆皇帝同皇太后去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行宫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记载:“古刹紫竹院者,万寿寺之下院也。”乾隆皇帝位孝敬其母后钮钴禄氏,在庙中供奉观音大士像一尊,并仿江南苏州城外的水乡修建“芦花渡”,并把原广源闸河港南山坡上的明代庙宇修葺一新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该行宫规模不大,坐北朝南,全盛时门上端悬挂横额上书“福荫紫竹院”五个大字,相传为乾隆御笔。宫门3楹,东西建倒座房各3间,两旁各开罩门1间,进门两侧各建折角游廊15间,可达正殿。正殿5楹,四角出廊厦,再进为二宫门3楹,进门正北建9楹两层楼1座,中悬匾额“报恩楼”,为乾隆御笔。院中遍植从南方移植的名贵翠竹,景色优美。现行宫以纵轴为主均衡对称的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平台、宫门、影壁、正殿、报恩楼,入宫门西侧有西跨院,西跨院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帝后出游时随行官员的坐落处,现用院墙围合后号“寄云轩”。东跨院是原“紫竹禅院”旧址。20世纪80年代曾经对行宫进行过修缮,门窗均为现代式。各建筑均为小式大木,绘苏式彩画,顶铺灰筒瓦。宫门、正殿顶为硬山卷棚,正殿有游廊一周,报恩楼楼顶为硬山挑大脊,分上下两层,有前廊,下楼有方格盘长护栏,上层有宝瓶护栏,两边各有一座外跨式石梯。
  现存行宫建筑布局已与当时有所不同。2009年9月21日至29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考古工作人员对性宫内的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清代建筑基址2处,总面积约400平方米。2009年11月5日,紫竹院公园向海淀区文化委提出“行宫及周边院落修缮修复工程”的请示,已得到批复。根据该项工程计划,由紫竹院公园自筹3000余万元分两批对行宫进行修缮和复建。计划修缮行宫中院三排古建、西南跨院、寄云轩、“紫竹禅院”,修复二道门庑房、、西北配殿以及东西配殿、步廊、“紫竹禅院”南院的修复。2001年被海淀区政府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oogle
 
上一篇:钓鱼台与养源斋
下一篇:西禅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92.1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