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南地区 >>三沙

黄启清:上天入海摄三沙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216 次   出处:三沙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航拍西沙。

  

  黄启清近照

  

  西沙海鸟。

  

  水下考古。 本版照片均由黄启清提供

  他不但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再现南海诸岛之美,

  还以鲜活的画面游说社会各界,援助生活在艰苦环境之中的三沙官兵、渔民和岛民。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三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顶着这堆头衔的黄启清,却坚持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摄影发烧友”。对黄启清而言,摄影,拍三沙,是工作,是爱好,其中更饱含着挚爱与执着。

  在一间小咖啡厅里,翻阅着“三沙情”黄启清纪实摄影展中的作品,黄启清夫妇将自己的摄影故事娓娓道来。

  水下图片记录沉睡历史

  前不久,三亚市碧海蓝天艺术馆展出了一批特殊的摄影作品,117幅“三沙情”纪实摄影作品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美丽和谐的三沙。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作品全都是黄启清在西、南、中沙工作6年期间用血和汗换来的。从2002年至2008年,黄启清在担任西南中沙公安边防支队支队长期间,踏上了南海诸岛。

  破碎的瓷片散落一地,众多的瓷碗整齐地码在一起,在寂静的深海,这些“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先人大洋航行的危险与艰辛……这是一张记录水下考古图片。

  为了拍摄这张图片,黄启清吃尽了苦头。由于补给船未能及时补给,为保证考古队员们日常的饮食供应,黄启清和他的战友们驾着船出海,给考古队员们送食物。此举感动了考古队员们,“他们兴奋地给我展示发掘上来的文物,还允许我潜到海底拍摄。”提及这张图片的拍摄过程,黄启清很激动。

  “水下拍摄很难的,我一共下水两次。”黄启清说,“第一次下去,我呆了半个小时,但是因为考古队员刚作业完,水质很浑浊,根本没法拍摄。”在船上休息了半个小时后,黄启清再次下潜,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拍摄到了清晰的水下文物图片。

  “虽然文物被打捞了一些,但是遗址还是需要我们保护的,我拍了很多图片记录辖区内的文物。”黄启清说。

  在驻守西沙的6年间,利用工作的间隙,从空中、水下,到海上、岛屿;从动物、植物,到人物、文物,黄启清拍摄了近万张关于三沙的图片,其中就有1000多张南海水下考古的图片。这些图片生动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的人文历史现状,为南海文物保护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张等了5年的照片

  怀揣着记录西沙全景的梦想,黄启清为了一张照片等了5年。

  “我很早就想拍摄一张西沙全景图,记录我们这片蓝色的国土。可是在三沙工作的前5年,我一直都没找到机会。”黄启清说,“西沙拍摄很难,虽然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但陆地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左右。”记录西沙全景,航拍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可是,航拍需要的飞机和掌握高超飞行技艺的飞行员哪里寻?

  终于,机会来了。因需要乘坐某部队执行科研任务的直升机返回海口,黄启清得以解决困扰他的拍摄辅助设备的难题。飞机有了,可是西沙的水雾很重,如果高角度拍摄,只能拍摄到雾蒙蒙的西沙全景图。

  所幸的是,那架直升机的飞行员还肩负着低空飞行测试科研数据的任务,需要低空飞行在西沙上空。好的角度、好的设想、好的技术,2007年,国内首张记录西沙全景的图片《蓝之带》得以问世。

  “西沙,我们不能只是观光、开发,那里的生态很脆弱,很需要保护。我们应该有保护蓝色国土的意识。”

  黄启清向记者透露,这张图片已收录进他即将出版的画册中。“我要把这本画册送给朋友们,让更多的人去宣传三沙,让更多的人关注这片美丽富饶的蓝色国土。”黄启清说。

  相机对准渔民和岛民

  “我家不算富裕,他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了摄影上,把家里的车卖了,买了相机,还骗我说这是跟朋友借的。”采访中,黄启清的妻子高青无奈地“批判”丈夫。

  “我不抽烟、不赌博,摄影是我唯一的爱好,不告诉你是个善意的谎言。”黄启清忙着向妻子解释,场面令人忍俊不禁。

  黄启清这一“败家”爱好,在记录三沙自然历史的同时,也记录和改变着西南中沙群岛的渔民和岛民的生活。

  西南中沙群岛气候环境恶劣,高温、高湿、高盐分、多台风。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名铁血汉子有时也有点吃不消。疾病、缺水、思乡等曾困扰过黄启清。

  难忘的还有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黄启清在驻岛期间曾突发急性阑尾炎,必须动手术。然而,当时西沙的医疗条件却不允许,情况危急!

  庆幸的是,此时恰好有一趟直升机从西沙飞回海口,黄启清幸运地逃过一劫。在感叹命运无常之时,黄启清想到的更多是那些常年在三沙的渔民和岛民。“他们碰了急病时,又该怎么办?”

  “西沙当时交通不便,通讯也没有那么方便,这就使得我和家人的沟通非常不方便,当知道亲人们生病时,我却不能及时赶到他们身边,这种感觉很难受。”由己及人,黄启清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些常年在三沙的渔民和岛民,“他们的思乡苦,又将如何去化解?”

  拿着相机,黄启清又出发了。黄启清带领官兵深入西沙30多个岛屿开展调研,看望岛上渔民,了解各小岛实际情况。在工作的间隙,拍摄了近千张记录岛民、渔民生产、生活的图片。

  有了图片,就有了底气,趁着外出开会的机会,黄启清拿着这些照片四处向领导、同事游说,希望大家能尽己所能改善岛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原西沙工委等单位的拨款、一些个人捐助、自己单位的结余款,黄启清终于筹到了10万元,为岛民和渔民们打了4口水井。与此同时,他还和官兵们培植小树苗,在小岛上种下了2000余颗椰树。

  “我将这些图片展示给世人,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三沙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更好地去保护这片蓝海。但是,我们不要只看到三沙的美丽,而忽略它的艰苦。那里的官兵、渔民和岛民都很不容易。”黄启清说。


Google
 
上一篇:实拍南薰礁:南沙中的南沙
下一篇:三沙市---中国领土最南端城市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33.59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