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南地区 >>五指山

黎族的饮食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31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黎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粟类等杂粮。“山兰”(一种旱稻)香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煮成的饭味香可口,有“一家香饭熟,百家口水流”的赞誉,历史上早已闻名。
     黎族煮饭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陶锅(现多改用铁锅或铝锅)放在“三石灶”上煮,“三石灶”是指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的灶,其中一块石头是埋在地下半截固定的,不可随意移动,这块石头又叫“灶魂石”。另两块平底的石可以按锅的大小而移动。另一种是用竹筒烧成干饭。即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或把猎获野味的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巴,放进竹筒内烤成香糯饭,用餐时只要剖开竹筒取食,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这是黎族人出远门或上山种山兰、打猎时常用的煮饭方法。
     黎族的菜肴:疏菜类有南瓜、葫芦瓜、水瓜、冬瓜等,黎族人采集野菜很普遍,野菜品种有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白花菜”、“雷公根”、“雷公笋”等。解放前除较富裕的家庭,黎族人只是在捕获猎物和鱼类,或遇到婚丧、节日和杀牲祭祖驱鬼时才能吃上肉类,因而蛇、青蛙和蚱蜢、蜂蛹、蚁卵等也是常食之物,尤其是鼠肉,是黎族人很喜欢的肉食。
     另外黎族人还有一些特色菜肴:鱼茶: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的风味食品。鱼茶味酸甜而芳香,咬食时柔软且稍韧,气爽神清,五内透明,深受中外食客的青睐。据当地黎族苗族同胞说他们世代食之,传说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丰收庆宴后,为了不浪费吃剩的东西,便无意把米饭和生鱼放在一坛子里盖好,几天后发现其味鲜美异常,“鱼茶”因而流传至今。“鱼茶”可分为“湿鱼茶”和“干鱼茶”两种。制作原料有鱼、米饭或炒米及少许盐与碎蒜头,制法是把鱼的内脏取出,将鱼洗干净,再和炒米粉或将大米煮成的熟饭,趁热混拌在一起,加上适量的盐,用陶罐密封七到十几天后便可取食,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密封过程十分忌沾到油,否则便会腐烂。制“干鱼茶”则要把鱼晒干。长期食用“鱼茶”会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类似其制作方法的菜肴还有腌酸菜、腌酸肉等;南杀:黎族人用野菜幼茎加少许盐拌均匀后装入陶罐里,再冲适量冷饭水,封存一至二个月便成酸菜,黎语叫“南杀”,此菜酸味独特,向有“一家煮南杀,全村闻酸味”之说。
     黎族的特色食品:山兰椰叶粽:把山兰糯米放入用椰子叶织成袋子里,加进不同的材料的馅,将它煮熟即可,食之即有椰叶的微香,又有山兰米的爽口,是黎家人喜爱的食品之一。三色饭:是用山兰米分别和黄、黑、红色的野姜渣汁搅在一起,再用香蕉叶包住蒸熟,其味特别,混有饭香、姜香和香蕉的香味。南瓜饭:这是黎族人的家常便饭,也是招待客人的珍馔小食,黎族人常把冼净的南瓜切成手指样的片儿,然后掺入约为南瓜重量1.5倍的山兰米,加入适量的水煮,煮南瓜时不能随便掀锅盖,更不能搅拌,要让其自然蒸发而煮,饭煮熟之后,一开锅盖,香气四溢。因而黎寨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今日出门好运气,主人恰煮南瓜饭,味又香来色又美,诱得外人找上门。”暗灯或者灯叶(黎语名称):每到春节期间,黎族人家就开始做“灯暗”,“灯暗”的做法较简单,主要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进臼中,舂至成富有弹性的胶状米团,然后拍打成巴掌大小的圆饼,还要沾上炒香了的黑白芝麻,即可尝新了。有些地方在三月三之前,还要在“灯暗”里嵌入“糖心”,以图个“心甜情真”的吉利。“灯暗”放久了之后,就变得坚韧无比,黎族人就用利刀将其切片,经烤、煎、炸后又别有一番风味。糯米饼:黎族村寨有个传统习俗,大姑娘到所爱的小伙子家去串门,未来的婆婆总是要端出一种黑糯米饼招待贵客。这种饼经过炒爆捣烂的芝麻揉上糯米做成,黑糊糊的芝麻不大好看,可香味扑鼻。老人们说,大姑娘要是吃了黑糯米饼,而且吃得很香,就会爱恋小伙子不变心,因此这种饼也称媳妇饼;还有一种庆丰饼,是将煮熟的山豆或扁豆和蒸熟的糯米一齐倒进米臼里,用米杵或竹棍把它们捣黏混合在一起,糯米的颜色就变红了,然后再把这些红色的糯米做成饼。这种饼多在秋天做,以示庆丰收;黎家招待德高望重的朋友时会端出一种白糯米饼,称做心意饼,是用少量细糠揉上糯米做成,白洁光亮,象征纯洁无瑕的一片真心实意。白糯米心意饼可存放很长时间,而且不会变质变味。饼要是干了,把它放在温火上慢慢烤热,它就会自我膨胀发大,趁热去吃,那股清香,让人回味无穷,白糯米饼不仅是待客的佳品,也是黎家人过年的常用食品。
     饮食习惯:宰杀禽畜多用火烧去毛,肉食习惯为清煮或火烤,菜多是熬煮,少有炒烹。
     黎族人的嗜好品:酒、烟、槟榔。
    (一)家有来客,必以酒相待。黎家人大多有酿造稻米酒、糯米酒、薯类酒的习惯,特别是喜欢用山兰米酿酒(非蒸馏法),“酒蜜”是黎家人常用招待贵宾的一种米酒。黎人饮酒时常把酒盛在坛里,大家轮流用竹管咂饮;有的把酒盛在盆里,以滤酒箩逼开米粒,再用酒提将洒舀入碗里。饮酒的礼仪也很讲究,有喜酒、丧酒、奥雅(有威望的老人)酒、妇女酒等。
    (二)吸烟是男人的嗜好,一般吸水烟筒。
    (三)吃槟榔片的习惯主要流行于万宁、陵水、三亚及乐东、琼中等部分地区。用贝壳灰和蒌叶裹着吃。据说吃槟榔的益处多,夏能解渴清暑,冬能御寒,还可以健胃,预防龋齿,同时槟榔是订婚的主要礼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话说“黎家酒”
     酒,它饱浸千般万种的人生滋味,散发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芳香。一种人生所在,独特文化所在,就有与之相酝酿、相滋润的酒。琼岛虽悬居海隅,当然也不例外。尤其以黎家的米酒最有特色。据说黎家酒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代,酿酒饮biang已是黎家人的喜好“每酝酿以木皮树叶代曲熟,以竹筒吸之,打鼓吹笙以为乐,”(《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
     关于酿酒起源的传说——“仙女赐酒”
     据说很久以前,五指山地区天寒地冻,有仙女见黎民哀号遍野,遂携土罐下凡,教阿雅和阿姆采山兰稻谷,以扁山叶刺等为酒曲,酿出酒biang。虽有这个美丽的传说,但酿酒无疑是黎族先民的创造。
     黎族酿酒的方法,黎民酿酒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黎族米酒的酿法分为两种:一是甜酒的酿法,(甜酒美孚黎称biang,?P黎称bin-mét)甜酒的酿法是:用糯米或山兰糯米为原料,用水浸泡半天后捞起放进木甑或蒸锅里蒸成干饭。晾干后,放进用芭蕉叶或甜酒叶裹封的吊箩(滴酒筐)内。然后把酒饼(自制的酵母——“球饼”,即酒曲。 初春时,黎家爱采摘扁叶刺、山桔叶、南椰树心等树叶捣烂,与米粉混合粘成球型制成“球饼”。)用水泡散,按酒料的多少比例将酒饼水倒进吊箩内拌匀。第三天后便可发酵,并散发出芳香的酒味。第四天就有酒汁滴下,称为“酒滴”。第七天后,酒便酿成。此时,将其挪入坛中密封,埋于芭蕉树下,一年后酒成黄褐色,数载则成红色或黑色,酒香醇厚,酒味甘甜;二是水酒(蒸馏酒)的酿法,(水酒美孚黎称pou-áu,?P黎称bin-nau)。水酒(蒸馏酒)的酿法大致和甜酒相似,只是多了“蒸酒”这一道工序:将酒饼拌进上述干饭,储藏在酒缸中酝酿约十日,然后将其放入蒸锅,上置独木圆甑,甑上再加铁锅,内放冷水,蒸锅加热后,酒液上蒸为汽,遇冷锅底凝成液体,落入木甑中部流出成水酒。水酒酒香清冽,比甜酒度数高些。现在,黎家基本上使用的仍然是这种传统酿法。黎家对酿酒十分重视往往酿酒之家都会在门口挂上树叶,以示生人禁止入内。他们认为生人闯入,酒便酿坏。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闯入者要立即从锅里抓一点酒饭扔在地上,这样就可避免酒酸败。
     饮酒器具,黎族人饮酒器具是非常独特的。黎族初民饮酒不用酒杯,酿好的酒储藏在陶坛中,饮时“以竹筒吸之”,竹筒较细,插入酒酿的下端用竹片编成五个部分,以防吸进酵母堵住管子。饮酒时,“席间置biang一埕,插小竹管两支”,两旁宾客轮流吸饮,颇有兰亭“曲水流觞”之韵致,现在还有少数人用这种饮法。后来,黎家学会用椰壳制作酒器,大者制酒壶(瓶),小者制杯。现在,黎家多用酒壶、瓷碗或普通的杯子饮酒。酿酒的甑、锅也是普通的木桶、铁锅。酒具的演进,从侧面反映了黎家生活与时俱进的变化。
 
     常饮黎家酒能驻颜长寿
     黎家米酒用料考究,采用黎家独有的旱生山兰糯稻谷,白谷、黑谷和香谷等都有独特的米脂芳香,且种植时不施任何化肥,是“绿色食品”。酒曲独特、天然酿造。采用扁山叶刺、山桔叶和南椰树心等为酒饼,取乎天然,不假任何工业酒精,山桔叶和南椰树心也有独特的树脂芳香,而南椰树花心的汁液有天然的酿酒功能,所酿之酒就称为“树头酒”。包裹用的芭蕉叶或甜酒叶也是山中天然之物。此外酿酒器具独特,蒸酒圆甑通常为沉香木独木挖成,独木保证蒸酒时不漏元气;沉香木具药性,是名贵的熏香料,而且“上品出海南黎峒。”(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因而黎家酒“一饮消食去积,二饮生肌愈伤,数饮驻颜长寿”,深得黎家喜好,并广为流传。另外黎家好酿酒饮酒,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海南岛地处北纬18-20度、东经109-111度之间,古代“山中多雨多雾,林木阴翳,瘴疠交加。”而酒能去寒除湿。另一个原因是,黎族地区地域广阔,粮食丰富,所以黎家能“耕作唯顺其地力,不事人工,一岁所收,已其七酿酒,余三为赡口计。”(《临高县志》)
     饮酒的礼仪
     亲友相聚,主人设杯置碗以酒相待,饮“待客酒”。席间宾主对坐,男客先酒后饭,女客先饭后酒。主人斟酒时一定要双手执壶将酒轻缓地斟入杯中,直至杯满,“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斟酒不满或是来宾中斟酒不均匀,都会引起宾客的不满。有经验的斟酒人,能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徐徐注酒入杯碗,使酒液微微凸出杯碗口而不溢出,以示对宾客的敬重。若无外客,居家小酌的环境要相对宽松些,斟酒者可在征求饮用者意见的条件下适度控制斟酒量。主人敬酒时,先自饮,后敬客,客饮后,主人要夹块肉送进客人口中,酒酣之际,主客始对唱山歌。
   “同心酒”和“盟誓血酒”,是黎族消除矛盾和隔阂、沟通人际关系和感情的重要方式。故友相聚,两人交臂搭脖,将一碗酒一饮而尽,情感由此得到加深;少男少女饮下同心酒,终身则得以确定;朋友之间产生猜忌、矛盾,喝下一碗同心酒,旧仇新怨冰消雪化。与“同心酒”相比,“盟誓血酒”则显得更为严肃庄重:盟誓时,盟誓人双脚站立,双手捧鸡血酒碗,一饮而尽,以表示郑重、坚决。
     节日时歌舞饮酒,“三月三”是黎家的重大节日,当然少不了酒。这一天,黎民聚集在一起预祝“山兰”和狩猎双丰收,老人们带上腌制好的山味和酿好的山兰酒,来到村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家中,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三月三”也是少男少女相识相知相恋的最佳时机。“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在机智灵敏的对歌唱调、诙谐幽默的嘻戏欢闹和婀娜俏丽的舞姿中,发现意中人。歌中唱的也是酒:“要想吃酒无肉配,要想交情没有媒。”(男)“哥要吃酒妹送肉,要想交情妹做媒。”(女)。真正体现了黎家“无歌不酒,无酒不歌,以歌恣情。”在这里,酒作为一种调节心理情绪的饮料,在表情达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使人兴奋,使人胆壮,使人直截了当地表达感情。
    酒伴随着人生的新生、婚丧嫁娶的每一个环节。迎娶新娘时要“饮福酒”,新娘进门,男家亲属和本村邻里同送新娘队和外来客两排对坐,先饭后酒,席间宾客用竹管两支轮流吸饮biang酒。末了,新娘新郎由陪娘领着,逐一向来宾敬酒,受敬者以钱封回赠。离婚时则以酒为证。黎族传统的离婚程序叫“载同”,男女双方同意离婚后,由男方邀请村寨中威望较高的长者“奥雅”主持离婚仪式。举办仪式这天,男方杀猪摆酒席。“奥雅”召集双方家长和众亲戚,听取离婚双方的离婚理由。双方家长和众亲戚表示同意离婚后,办理离婚和财产处理手续。接着,“奥雅”在酒席间放三个碗,一碗斟满酒,另两个碗空着,用一块黑布遮盖,请离婚夫妇面对面就座。“奥雅”掀开黑布,把它撕成两半,作为离婚凭证,交给双方保存,把那碗酒分半倒到两个空碗中,离婚男女则一饮而尽,离婚仪式就告结束。一饮分手酒,各走阳关道,酒见证和标志了一场婚姻成为历史。
    置酒迎生是南方诸族普遍习俗,黎家有给婴儿“挂红”、摆“满月酒”的习俗。逝世时,逝者尸旁设灵,灵前以两把稻穗、一个酒碗和牛下颚骨作为祭品。送葬后,亲戚、村人携酒到死者家中喝“孝酒”,唱悼歌。“用酒祭尊父,报答父母恩”。祭祖活动之所以有严格的用酒仪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祭祖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酒,创造一种热烈激昂的情绪氛围,咏唱追根溯源。 
     牛是黎家的命根子,他们以米酒作为滋补品喂养耕牛。在过去盛行合亩制的地区,黎家在“牛日”(在7月或10月),黎民要饮“牛魂福酒”:每家每户都给牛披红挂彩,“亩头”为牛招魂在家里敲锣打鼓,“亩头”夫妇用酒盆洗“宝石”,称为牛魂“福酒”,分给“亩众”痛饮。“亩众”随着跳起“总兵舞”,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酒文化,不仅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切入口,而且是黎族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如歌舞劝酒、盟誓血酒,可作为民俗旅游内容的构成部分


Google
 
上一篇:五指山红叶蕴藏浓郁黎族苗族文化
下一篇:黎族甜糟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5]
 · 北京大观园 [3640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80.46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