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黎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的音乐,题材丰富,曲调优美,广大群众世代相传。传统音乐有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器乐曲。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
『民谣』 黎族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族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民歌』 黎族歌谣流行最广泛的是民歌,民歌题材广泛,音乐形象多变,风格多样。结构及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反映了黎族人民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和风俗习惯。民歌从歌唱内容可分为:一是调整劳动节奏,减轻劳动强度的“劳动民歌”;二是表达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歌”;三是悲哀伤感,令人心酸的“哀歌”;四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民歌”四大类。其中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从歌唱环境、气氛和内容相互融合的角度再细分,劳动民歌又包括开山歌、砍树歌、犁田歌、插秧歌、撒网歌、出猎歌等不同劳动场景所唱的民歌;情歌又包括节日情歌、隆闺情歌、山兰园情歌等不同场合所唱的民歌;哀歌又包括守灵歌(即哭歌)和祖先歌等两种形式的民歌;生活民歌又包括套歌(即十二月歌、十二时辰歌、十二闷歌、十二怨歌)、挂念歌、嘱歌、猜歌、定亲歌、斗牛歌、摇篮歌、儿歌、做鬼歌、四句歌仔、叙事歌(亦称长歌)等反映不同内容的民歌。从五个不同的黎语言关系和各互不相同的唱腔风格来划分,又可以划出缓慢流畅的琼中“地亲调”、“罗尼调”,白沙“沙中哇”、“歪歪调”、“娃呀娃”,昌江“哩哩调”,陵水“长桌调”、“短调”;节奏快速鲜明的东方“滚龙调”,高亢豪放的乐东“于家调”,柔和动人的东方“欧欧调”等,尽管歌词相同,但不同地域曲调各异。黎族民歌的唱腔主要有两种:一以汉语海南方言为唱词,套黎族民歌的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用黎语为唱词,称为“黎谣正调”。三字或五字一句,多句一歌,长短不一者,即系用黎语歌唱的民歌,而七字一句、四句一歌,长短不一者,即系用海南方言歌唱的民歌,如“黎家山歌多如海,敲敲竹筒出几千,拍拍肩头出几百,打打眼角歌又来。” 这种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民歌,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唱、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民歌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根据不同情景,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委婉动听,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多种演唱方式。黎族歌谣善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日,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 黎族歌谣的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以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国后,黎族音乐文化得到了重视,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感召下,音乐工作者深入黎村山寨,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再创造。尤其是50年代初,成立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各公社也随之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歌曲有《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解放军到?P黎村》、《美不过黎家三月三》、《请到天崖海角来》。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的“三面红旗”时期。黎族的音乐文化有所创新,说是为宣传党的政策,配合中心工作任务,实是黎族民歌得以创作新民歌。这时期歌唱大跃进的民歌突出起来,歌唱总路线的民歌,尤其鲜明,是黎族新民歌的高峰期,然而新民歌又以填新词为最普遍。十年文革时期,可以说是黎族新民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此时,普遍传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红卫兵干得好”等新民歌。改革开放以来,黎族的音乐文化再次以新的精神面貌显现于天涯海角。 黎族民歌选 劳动民歌: 走开开山的姑娘! 免让树倒砸头顶, 免让树枝打着身, 打着身(你会)哭叫, 打着脚(你会)抽筋, 同爱人也难成亲。(《砍树歌》) 牛嗬! 犁来又犁去, 牛儿快提腿, 我在后面跟, 海树做的耙, 桂树做的犁, 我把干土犁, 我把埂边犁, 犁来又犁去, 犁完好回家, 嗬牛嗬!(《犁田歌》)
情歌:结婚情歌: 桌上喝酒无乜(海南方言是“什么”的意思)菜, ?P(海南方言“咱们”意)家种棵大南瓜, 别室人家乜都有, ?P室种瓜当做饭。
捧起酒碗递给兄, 兄不领情要领心, 兄不领多要领少, 多少都是侬人情。
好久不来亲家村, 手拿烟筒来相问。 口嚼槟榔互拜见, 敬酒对歌送出门。 新娘新郎到了洞房之后,亦可唱: 问:见你亲人生得善, 韭菜刘海冬瓜脸。 眉眼弯弯如弓姆(即弓), 衣胸戴铃手戴银。
答:哥的话语要当真, 别用银钱买妹身。 银钱再多妹不要, 只要哥你一片心。 酒席上唱的酒歌: 桌上喝酒轮酒盅, 今昏鸾凤配成双, 深江鲤鱼成双对, 哥妹恩爱情相连。 递酒一盅给阿哥, 哥不嫌弃侬手脏。 刚刚过溪手已洗, 洗手不见水浑浊。
山园情歌: 月上东边光对光, 阿妹唱歌哥心慌。 今昏(“今晚”意)与妹成双对, 死都不忘山兰园。
山兰园里立誓言, 月下只有妹与哥, 山兰米酒待哥饮, 阿哥及时送槟榔。
隆闺情歌: 问:远路走来脚已软, 妹你为何闭不见, 想敲门来胆又小, 妹你有心把门开。 答:有心不怕路途远, 山高水深难隔断。 放心大胆用刀劈。 劈路一条到侬门。 合:一口槟榔分两份, 两吃槟榔来订婚。 两人要学槟榔树, 从头到尾一条心。
节日情歌: 哥看妹来妹看哥, 中间隔着一条河, 歌声起落心相应, 歌做木板口搭桥。
日日碰见妹过岭, 口含槟榔不吱声。 若是阿妹放声诺, 愿送槟榔作礼情。
父母强迫侬不嫁, 侬就日夜闷成病。 情愿上天嫁明月, 情愿下海嫁鱼虾。 哀歌:哭歌: 亲娘!我刚学织银线裙, 您就不再教; 我刚学织坛花裙, 您就不再日夜教; 拿起线和筘, 我十年织不好, 我不会用梭, 我不懂挑纱; 我将永远笨, 变换无章循, 歪斜不会整, 娘娘!(《你不再日夜教》)
祖先歌: 大家齐肃静, 细听我来讲, 村邻和乡亲, 阿弟和兄长, 听我把歌唱, 听我说周详, 像汉人读书, 像汉人算账, 我唱一桩又一桩。 十个小伙子, 齐坐靠着柱, 一百个姐妹, 齐坐靠着墙, 睁眼到天亮, 听我把歌唱, 一条又一条, 歌儿说周详。 生活民歌: 正月来到买钩刀, 谁欲劈园谁去号(做上记号,表示此处本人开。), 高高低低岭劈了, 年年劈园好山无。
二月来到二月二, 打把锄头刨旧地, 刨得旧地早点种, 不种饿饭怨已迟。
三月来到砍树落, 手里不离斧与刀, 回到半路亻赤相遇, 问你砍了呵是无。
四月来到亻赤烧山, 不做雨落沤树烂, 沤得树烂烧不着, 公也搬来婆也搬。
五月来到人点种, 种子出来尾袅袅, 回到半路亻赤相遇, 问你出匀未了匀?
六月来到人拔草, 左手拔来右手抛, 斗起镰刀割草尾, 要想稻好挖草头。
七月来到稻发青, 亻赤欲看园要起程, 园圮园角都要劈, 不做猪鹿来藏身。
八月来到稻抽穗, 亻赤要起程去做威(装稻草人以吓鸟兽), 园边园角都要劈, 不给猪鹿踏亻赤园。
九月来到要赶鸟, 鸟儿成群不开交, 手拉弓箭射不及, 园里做间看鸟寮。
十月来到人割稻, 三支两条赶快收, 人讲今年年景歹, 不做风雨来打忧。
十一月来挑稻回, 挑不了稻请同村, 请得同村挑不了, 四处赞亻赤山兰园。
十二月来舂年米, 舂得年米白迷迷, 父去县城母去市, 买封炮仔好过年。(《十二月歌》)
猜字歌: 问:我作字对给你对(猜), 乜字合来变成村? 四书五经你读过, 乜字合来变成黄? 答:你作字对我就对, 木字合寸变成村。 四书五经多人读, 廿一加田八脚黄。 问:我作字班给你班(猜), 乜字合来变成间? 四书五经你读过, 乜字合来变成田? 答:你作字班我就班, 门外日里变成间。 四书五经多人读, 口外十里变成田。
日常生活猜歌: 问:我作歌认给你认(猜), 乜欲吃叶不吃根? 乜欲吃仁不吃壳? 乜欲吃壳不吃仁? 答:你作歌认我就认, 韭菜吃叶不吃根, 花生吃仁不吃壳, 芒果吃壳不吃仁。 问:我作歌念给你念(猜), 乜味生来两头尖? 乜味生花颠倒吊? 乜味没糖肚里甜? 答:你作歌念我就念, 橄榄生来两头尖, 油麻生花颠倒吊, 芭蕉没糖肚里甜。
做鬼歌: 林法廖子孙们啦, 细藤和粗藤, 家麻和野藤, 来把猪头挂, 吊在门楣上, 鬼来就挡驾, 不让鬼回来, 猪头吊在家, 林法廖的子孙们呀!(《吊猪头》) 魔鬼呀! 你看打扮得像蟒蛇, 又像眼镜蛇, 皮肢滑如坛, 华丽像野猪、山鸡, 丰满像山猪, 我瘦就变肥呵, 魔鬼呀!(《魔鬼呀,你看我!》)
四句歌仔歌: 有洞不用怕无蟹, 东海无鱼走西溪, 鞋不合脚另去买, 街上不无合脚鞋。 吃口槟榔嘴里香, 意义深长人欢喜, 嘴含槟榔心里想, 吃果不忘种树人。
『黎族的乐器』 黎族的乐器有管乐、打击乐、弦乐三种。管乐器,有鼻箫、洞箫、毕巴、竹笛、?o咧、口弓、唢呐、牛角号、螺号和树叶等;打击乐包括木琴、铜锣、木鼓、钹、铃、叮咚、竹杆、木臼、碗碟、瓷匙、椰壳等;弦乐器,有竹胡、椰胡、螺胡等。黎族民间乐曲,有仪式、喜庆、生产、生活、丧祭5种。曲乐繁多又因地而异,有隆重高昂的调子,也有娓娓动听的小调。 大鼓:牛皮鼓、鹿皮鼓总称大鼓。黎族传统习俗,不管村里寨外发生凶吉悲欢之事,总是以鼓声为信号(号召)。如求神拜鬼,一定是敲锣打鼓,全村闻到鼓声也都不约而合,不招而来。鼓的制造,是用一棵大树锯成一米长不等的木节,挖两头空心,两端蒙上牛皮或鹿皮即成。关于大鼓的形成,黎族祖先还有歌谣传述:据说远古时候雷公击倒大树起大火,烧大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洞呼众围猎。后来用鹿皮蒙住大洞口,敲打起来咚咚响,黎族后人便仿制成大木鼓,鼓身绘鹿脸、牛耕地的图像。祭祖仪式时,黎族同胞就在锣鼓“总乓”乐曲中跳起平安舞蹈。当黎寨遭遇外袭,头人就击鼓招众人反击。 叮咚:原先是黎族生产防护工具。是敲打乐器,黎语称“朗贡”流行于海南保亭、东方、乐东、陵水、白沙、琼中、昌江、五指山等市县。叮咚由两根或三根以上长200厘米,直径10厘米的红麻树干(亦称叮咚木),经日晒干后,挂在两个三脚木架上。用两根长30厘米的木槌敲打,叮咚质地松软,富有弹性,声音清脆响亮,敲击不同部位,即发出不同的音高。在两根木上可以找出两个音高以上的音。1957年经过改良的叮咚已使用于乐队,陈元甫同志制作出了叮咚奏曲《叮咚舞曲》。对于叮咚的来源还有一段说法:农耕时代,黎族砍山兰稻,看守山兰的人,就在山寮里吊起两根木杆,拉动起来就响起叮咚声,以击木杆响声驱赶山猪。后人就把叮咚发展为击乐器,并编配成打柴舞和舂米舞曲。叮咚是黎族人民在刀耕火种、牛蹈田、手捻稻的生产和生活中仿制出来的乐器。 ?o咧:又称“遭咧”、“罗咧”,亦称“口哨”,它是黎族人最喜爱的一种竹制直吹的民间竹管乐器之一。它在民族各地区均流行,尤以五指山的“合亩制”地区为最。它用一种山竹制成,竹管唢呐管状,以小管套接大管,九节节节相套,每节开有一个接音孔,头尖尾大,长约七市寸不等。它利用上端吹嘴节(音节)本身别有簧片,后改为芦簧片。始为开有三个按音孔,由广东民族歌舞团陈文仲同志精心制作,几经改革,开有九个按音孔(前八后一),方臻完善,在改革过程中力求音准、音色优美、音质纯等效果,把它从窄小的音域束缚中解放出来。音色透亮而粗犷,委婉而悦耳,清脆而甜美,富有民族特点。由陈元甫作曲的?o咧独奏曲《回忆》在音乐界造成轰动。 在漫长的艰苦岁月里,黎族在上山守护山兰稻或上山打猎时,他们便吹起心爱的?o咧,给那寂寞单调的生活增添快慰。特别是在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他们总是以?o咧演奏优美动听的声音作为相约的暗号,会面时仍然吹奏?o咧,倾吐相互间真挚的感情。在劳动闲憩或喜庆之时,黎族青年男女就吹起优美欢乐的?o咧,用以表达劳动的快乐和互吐喜悦情怀。 洞箫:也称箫,黎语叫“勺”或“筒勺”,是黎族民间的一种竹制竖管乐器,流传于五指山各乡镇。箫身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四市尺不等。箫的头尾两端都挖通,首端的吹孔处开有吹音孔,上方开有三个按音孔,下方开有一个按音孔(前三后一),洞箫有两种制作方法和两种吹奏方法:一种竖吹,用露兜叶套着“勺”头,控制着吹气孔以调节音即音量大小;另一种制作方法与吹奏方法是:用一根约1.5公分粗,四五寸长的细管插进吹孔,并用露兜叶套着,吹奏者口含着细管吹奏。演奏的姿势就如“大管”(亦称“巴松”)一样。常见的洞箫低音为6,高音为2,低音区的音色深沉而有共鸣。音量比较小,中音区的音宽厚、圆润、优美,善奏连音、顿音和琶音。 毕达:竹制吹管乐器,亦称排箫,流行于保亭、五指山等黎族乡镇,传统毕达系单管四孔簧管乐器。50年代由原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歌舞团陈文仲同志改良发展,改良后设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将两支长短大小同音高的毕达并排捆绑组成。管身长22厘米,内径0.3厘米,顶端留节,节下正面或北面削薄2.8厘米,削一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簧片,簧舌朝上,根部与管身相连,或将管身头节剜去2厘米,使竹节下露出管道,再嵌以竹质簧片,下端用铜丝捆紧。背面距顶端4.2厘米,第七孔距顶端约5.7厘米,第一孔距尾端2.5厘米。演奏时,右手拇指同时按两管背孔,食指、中指按两管下四孔。口含簧片,吹气鼓簧发音,音色清脆明亮,属黎族民间独奏乐器之一。 口拜:黎族竹制吹管乐器。口拜是黎族的唢呐,流行于保亭、陵水、琼中、五指山等地。取一节山竹剔开两块,经加工合成口拜,尤如汉族的唢呐状。吹口处插一很小竹管,捆上龙眼叶。管身开有九个按音孔(前八后一)。演奏时,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按二孔、无名指按三孔、小指按四孔、左手食指按五孔、中指按六孔、无名指按七孔。口拜主要用于举行婚礼时,迎新娘、送新娘,通常是齐奏为主,可独奏,亦可领奏,音色特别。 旬夏:黎语称“勺”,亦称“水箫”。顾名思义,“旬”是黎话“哮喘”,流行于海南省保亭、陵水、琼中、五指山等地,是黎族竹制吹管乐器。制作时,取留有一头竹管有节的边沿并发音孔,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前五后一)。演奏时,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按一孔,中指按二孔、无名指按三孔,左手食指按三孔、中指按四孔。直吹,每个按音孔都能发出一个八度音,音色清澈明亮。主要用于男女间谈情说爱,娱乐感情,可独奏,亦可伴奏民歌。 改:黎族的“改”亦称“太波”、“口弓”(口琴),流行于保亭、陵水、琼中等地,即汉族称“口簧”,“改”有凸头亦有平头两种。有竹制“改”,亦有银制“改”、铜制“改”。“改”用薄竹片或薄铜片制成,中间留一条活动舌簧,吹奏时边送气边用手指弹动簧片。用食指弹、拇指弹、中指、无名指、食指交替弹奏等多种。“改”发音微弱,需应用人的口腔共鸣加大音量,并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嘘气、吸气加以调节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因此,演奏时,使簧舌靠近唇间。“改”簧舌振动时不仅发出最容易听到的基音,而且以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和频率发生变化,因而即使是单片“改”亦能发出八度、九度或更宽广音域内的许多音。口小声音大,口大声音低,低音浑厚圆润,高音清澈明亮。“改”是黎族为谈情说爱之乐器,以歌为情、以“改”为情。 鼻箫:这是一种用鼻子吹的古老乐器,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它是用五指山地区特产的白竹制成的,箫管约厘米,两面三刀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纯,曲调优美别具一格。关于鼻箫的来源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五指山下一对青年相爱,可是姑娘在槟榔园采槟榔的时候被峒主抓走了,关在一个小山洞里,两人无法相见,小伙子便借歌声传情,可是无情的峒主却残忍地把小伙子的舌头割掉了,小伙子不能再唱歌,可是他却砍来一根白竹,用鼻子吹出自己的痛苦和对姑娘深深的爱恋。姑娘心领神会,感动不已。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杀死,姑娘逃出虎口后,也抱着鼻箫长眠在了小伙子的坟前。 铃东:弹拨乐器,流行于海南汉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形似月琴,琴杆、简箱用桐木制作。音箱呈圆形,琴箱呈长方形,琴颈设有六或七个品位,琴头设有四个弦轴,左右各二,一张四根丝弦,每两根弦同音高。演奏时,右手拇指、食指持拨奏,音色圆润优美,用于合奏、独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志)。 锣:锣类分大锣小锣。有叫厚边锣、双面锣、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小锣小鼓多用于搞封建迷信,做鬼拜神。据说黎族的大锣小锣都是祖辈留下来的,也有从汉区购买的。 『舞蹈』 黎族是个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黎族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内容上有生产舞、生活舞、自娱舞和宗教仪礼舞。形式上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较著名的舞有《招福歌》、《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通常在庆丰收、拜祖先时跳。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娱体育相结合的特点,往往把打击乐,歌声喊声,动作融为一体,形成欢乐的高潮。其中《打柴舞》在黎族地区很流行,是至今最受欢迎的黎族舞蹈之一。
『风情浓郁的跳竹竿』 地处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胞聚居的地区,盛行着一种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活动——跳竹竿。 跳竹竿,也称“打柴”或“跳柴”,黎语为“转涉”、“俊孪”或“卡咯”,意即“跳桩”。 跳竹竿,先是在空地上平行摆放2根长约数米、如小腿般粗细的木条,上面横架着8或12支竹竿。开跳时,两边各4或6人在两根木条外侧面对面蹲下,双手各持竹竿一端,按节拍将竹竿与木条、竹竿与竹竿相互叩击,此为“打柴”。打柴有坐打、蹲打和站打三种。跳柴者三、两为组,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呱哒、呱哒”、“咯哒哒、咯哒哒”的竹竿分合碰击声中和音乐、锣鼓的伴奏下,揉合着美妙的舞蹈跳跃其间,并在“桶考、桶考”(黎语为“加油”之意)的呐喊声中,忽而双足点地,忽而单腿跳跃,忽而侧身,忽而转体,忽而腾越,表演出各种洒脱、健美的姿势,爽朗活泼,热烈而诙谐,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优美民族风情画,此即为“跳柴”。跳柴者如有人脚踝、腰肢、脖颈被竹竿碰击,就被淘汰而自动退场。而巧过坐打、蹲打、站打“三关”的优胜者,则被用竹竿高高抬起,表示祝贺! “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每逢秋后,黎家经过“刀耕火种”的辛劳,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人们酒酣饭饱后,就结伙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借依火光“跳柴”,柴声叮咚,告慰先灵和天地:今年稻谷丰登了,但愿保佑来年更有好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到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跳柴”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风俗,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在跳具取材方面,过去多用红铃木,一是因其质地轻,音响清脆,二是因其色红,红表“吉祥”之意;而今却大多采用青竹,因为青竹易采,跳柴也就演变成为跳竹竿。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的传统活动。每逢“三月三”,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挡”,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跳柴”这种运动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带着大山的质朴,伴着山里人生生不息的生活, 解读这些“伴以歌、载以舞”的运动,您可以读出山里人艰辛生活背后的乐观豁达 。也因其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健身运动,曾被外国游客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黎家的舂米舞』 黎家的女子勤劳、温顺、柔韧。黎家的舂米舞正是她们这种特质最好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一般舂米舞是由四个人参加,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舂米的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不同声音却同一节奏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有趣的“?┄D啪!?┡九荆┡九荆┡尽鄙S姓庵纸谧喔屑康摹耙衾帧卑樽啵呐率囚┥先母鲋拥悖膊痪醯闷>搿U庵只犊於滞Π蔚聂┟锥鳎匀怀氏殖隽私∶赖奈璧缸颂/FONT>
『椰壳舞』 这个舞蹈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它的道具是椰壳和椰叶。舞者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并在每一半的椰壳的顶部与底部分别穿孔,并用鲜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舞者双脚趾分别挟着椰叶,脚踩底部的半边椰壳(状似踩高跷),双手则执着顶部的半边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拍打,可以自由变换各种队列图形。椰壳互敲成"?或"?等多种节奏,音色甚为清脆和谐,场面生动活泼,朝气蓬勃,颇具南国椰岛的情调和风格。
『钱铃双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能武,钱铃双刀舞,就是很好的例子。钱铃棍有两尺长,两端各系着一串铜钱。据说“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意喻山兰(一种旱稻)丰收。舞时,一舞者身着传统服饰,头缠红头巾手执八寸双刀,与另一手持“钱铃棍”的舞者对斗。往往这舞蹈是在一个特制的大簸箕里进行的,它很好地显示了黎族男子的所具有的英勇和豪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