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南地区 >>五指山

黎族体育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268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黎族的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它融娱乐、健身、竞技为一体,具有独特性。
     『挑选情郎的打花棍』
     黎族传统体育运动很多重在一个“情”字,在载歌载舞中传情达意 。打花棍流传于五指山地区。每月十五月圆之夜,黎族青年男女就聚集在村头“打花棍”。
     相传很久以前,黎寨里有一位姑娘长得俊俏可爱、精明勤劳。她被两位黎族青年同时爱上了。两人同时托媒向姑娘的父母求亲。父母征求女儿的意见,但女儿总是羞涩地低着头,默不作声。父母实感为难。一个月圆之夜,求婚的两个青年都来了,姑娘的父母摆开“歌台”,让两个青年与女儿对歌表情,决定婚事。可是,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仍难分胜负。为难之中,姑娘的父亲心生一计。他找来了一支藤条,让两名青年站在两边,女儿蹲在中间旋转舞动藤条一周,先被藤条打到或跳出藤条的半径外的,自动退出竞争。村里围观的人,个个兴高采烈,不断发出欢笑声和喝彩声。后来,村里的长辈也常学用这种“打花棍”的办法,让女儿来挑情郎。打花棍之风,就在黎家村寨流传开去。时过境迁,打花棍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也不断变化,已从原来的“女打男跳”变为“男女打跳”。打花棍有点打棍、来回扫棍、旋转扫棍等打法,基本跳法有左跳、右跳、上跳、跨跳、跳起转体等。它过去是黎家姑娘挑选情郎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打跳达到高潮时,打棍者将绳子系在自己的一只脚上做扫棍动作,另一脚做单足跳,表示情投同乐。
     『荡秋千』 
     是黎族传统体育运动,据说流行已有千年历史,它可以是一个人站在绳索上,也可以两个人同时站在同一根绳索上,相互配合,我推过来你荡过去,速度越来越快,越荡越高,有时甚至高达几十米,极富有挑战性。参加这项活动的人不仅需要极好的默契还需过人的胆识。因此有些人称之为“最原始极限运动”。
     『摔跤』 
     摔跤是古代中外各民族喜爱的一种体育项目,它也是五指山地区黎族同胞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每年从农历十月十五日开始,黎族地区的摔跤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次年的元宵节,历时三个月之久,因此海南人又称其为“马拉松式的角力比赛”
     『射箭比赛』
     射箭对于聚居在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可谓源远流长,且有它独特的风趣。据海南《地理志》载,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黎族人就使用弓箭。明人顾蚧的《海槎余录》有“黎人善射”的记载。黎族最早的弓箭是“木弓竹箭,骨镞无羽”。清人李调元著的《南越笔记》(卷七)《黎人》条载:“《黎人》男子弓不离身,以藤为之。``````其弓重二百余斤。”黎胞善射,可见一斑。
     勤劳的黎族人民不仅善用弓箭打猎,而且会用其射鱼。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云:“黎岐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黎族人民居深山老林,过着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生活。为抵挡野兽和外敌的侵袭,他们自制弓箭随身佩带,用以猎食和自卫。因此,黎族形成了“生一男孩,必配一弓(箭)”的家规和“不懂射箭的男子汉,不是黎家好后代”的家教。村寨里的黎家孩子,从几岁就开始学弄弓箭。每逢椰树、木棉、槟榔花开时节,他们就用藤竹自制弓箭,结伙出击飞集枝头采吃花果的鸟雀,掀起了季节性的“放箭热”。农闲或节日,他们就常常彼此比试弓箭本领,逐渐形成了射箭比赛的传统。
     每逢射箭比赛,村子里的人都聚集观看热闹。他们把猪腿、牛腿或羊只悬挂在树上为靶,射手们在远处瞄准比射,按中箭多寡分赏;另一比射方法是将一只大肥鸡挂于树梢,以鸡眼为的,射中鸡眼才获靶奖。射箭比赛往往持续到黄昏时分,这时,人们就燃起篝火,团聚欢宴,青年男女翩翩起舞。比赛中,那些技术高强,臂力过人的小伙子,自然受到姑娘的爱慕,成为“比箭竞婚”的对象。
     『打狗归坡』
    “打狗归坡”是流行于海南南部鹿回头一带的多人参与游戏,因其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与国际的曲棍球赛很相似,又被称为“黎族的曲棍球赛”。每当收获季节,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利用田间劳动之余,用稻草编成圆球,在收完庄稼的田园里,玩着一种争抢圆球的游戏。后来,这种游戏从田间、坡地转移到村头的空地上进行,并从树林里砍回“7”字形的树枝,做为击球用具,改原来的“手抢”为“棒击”,又称为“打狗归坡”。“打狗归坡”的比赛场地大小不限,先在场地中间划一条直线为“中线”,在中线的中点处画一圆圈为“中圈”,在中线的左右方再划2条与中线平行的、等宽的直线为“底线”,或称为“决胜线”(也有在两端设球门的),在3条直线的两端各连结一条直线为“边线”,此即为比赛场地。比赛时,参赛者分成人数相同的两队,队员每人手执一支“7”形棍棒。比赛前,双方队长扳手腕争夺挑选场地和发球权,将椰叶或稻草编成的圆球(或用小椰果代球)放在中圈处,裁判擂响战鼓,比赛就告开始。这时,双方互相挥棒竞逐击球,把球击过对方底线(或球门)就算获得一分。比赛进行时,围观者常常击鼓助兴,或呐喊助威,鏖战场面紧张热烈。比赛结束,负方队员就被罚背着胜方队员离场,或四肢着地仿狗行走,胜者则骑在负方背上或尾随其后挥舞着击球曲棍,吆喝着退场,意即“赶狗归坡”。
     『“剥椰子”、“割香蕉”和“结椰子”比赛』
     这几种比赛都是分组进行的,一般都是一男一女为一组。“剥椰子”是以刀砍去椰子壳后放在一边,剥皮的椰子数量多的得胜;“割香蕉”是把一串串香蕉从香蕉树上割下,捆扎装筐。也是以多者为胜;“结椰子对”是一人用刀子挖出一点椰子壳皮,另一人马上把它结成对,一对为一捆,累积多者为胜。这些比赛在娱乐中展现了黎族同胞娴熟的劳动技能。
     『“舂米”、“筛米”、“簸米”和“织织锦”比赛』
     舂米者挥舞舂把舂稻谷,把米舂出来;筛米者有筛子把“米碎”筛出,再进行“簸米”,把米糠簸去,余下白亮洁净的大米;织织锦是由几名妇女一字摆开织一段筒裙,以时间为限,以筒裙的花样、款式为评,决出名次。这些竞技娱乐活动既有体育赛场情调,又有舞台舞蹈韵味,美在其间,乐在其中。
     『扛物过桥』
   “桥”是用竹子或木在场子里搭建的,穿着黎族服装的男女选手挑物过“桥”时各显神通。有挑水过桥的,有挑山兰稻穗过桥的,有挑椰子对过桥的,也有挑酒过桥的。在规定时间内以挑多者和不摔倒者为胜。这一比赛不但考验男人的沉着与刚毅,而且还把女性的耐性和细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爬椰树”和“赛牛”、“斗牛”比赛』
   “爬椰树”参赛者多为爬树能手的青少年,以2株相近的椰子树为赛场,以先摘到椰子为胜者;“赛牛”一般是由两人为一组,两人各骑一牛奔跑,以先到终点者为胜;“斗牛”是由不同村寨的牛参赛,主人各自选出争强好斗的公牛,让它们互斗,最后有一头追赶另一头,而追者为胜,胜牛又与胜牛决出最后一头“牛王”,“牛王”戴大红花。“牛王”主人得到重奖赏。
     『盖冽』
   “盖冽”黎语为“串藤圈”,流行于东方市中沙乡一带。在远古,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黎胞,常以长矛和投掷石块、飞标猎食。为此,他们常以抛滚藤制圆圈代表走兽,进行投掷训练和比试投掷本领,并逐渐演变为“串藤圈”游戏。“串藤圈”男女人数不限,可进行单人或集体分组游戏比赛。几个山藤或青竹制成的大小不等的圆圈,几个小布球(或木块、石头)或几支竹木标枪,就可进行游戏。投具染成各种颜色,有时候拴上一条绳索,投具穿过藤圈时,绳索绞住藤圈,意即捕获猎物。在黎族民间的“三月三”传统节日里,黎族男女青年常以“抛圈招射”的方式来穿针引线,选择情侣。
     『拉乌龟 』
   “拉乌龟”比赛类似于拔河,是黎族男子力的较量。比赛时用一根有“中分结”的红绳索分别绑住两个年青力壮的男子腰间,然后双方向相反的方向趴下,双手着地。双方之间有三条平行线,在比赛还没开始时,裁判会把这个“中分结”控制在居中的一条直线上,比赛哨声一响,就立即松手,两个青年就会向不同的方向使出全力,誰把“中心结”拉得超过靠近自己的直线谁就是胜利者。

     『打陀螺』
     在黎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打陀螺”显得十分有趣。“陀螺”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也有用铁皮制成的,是一种游戏玩具。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之直立旋转,而用铁皮制成的,则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即“打陀螺”,它是黎家少年喜爱的竞技游戏。它看似容易,可是要想让陀螺在自己手中不停的旋转,那不仅需要十分娴熟的手上功夫更要求思想专注。稍一不留神或是手的力度不均衡,“陀螺”便不再听使唤。但熟能生巧,“打陀螺”的能手通常会从自己手中那飞快的旋弧中,享受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


Google
 
上一篇:五指山特色佳肴:淡水石鲮鱼
下一篇:五指山热带雨林风景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71.92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