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刚露出鱼肚白的清晨,一阵手机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催醒。单位通知我今天陪同省群众艺术馆同志下村,走访民间老艺人。
一天要走两个村寨,探访两位老艺人。赶时间,大老早就出发。
我和省群众艺术馆的几位同志,驱车赶往民间老艺人住的通什镇一个叫“报巴村”黎族村寨,没来得及吃早餐的我,刚坐上车就晕车。幸好一路上,虽道路弯弯曲曲,且窄小,但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免去颠簸的痛苦。
一条坚硬的水泥路,曲曲折折,悠悠扬扬,伸向报巴村。
朝阳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清风撩拨着绿色,绿得使人眼醉了。
车缓缓行驶。经过清澈见底,闪闪流淌的南圣河。红日漫染的河水,波光粼粼。河水浸染鱼虾的气息,三三两两的小男孩,在河里撒网捉鱼。他们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河水,捣碎一河金光,溅了他们一身的金色。一会儿收网,几条福寿鱼就挂在了鱼网上,他们高兴得蹦蹦跳跳,前呼后拥着往家里跑,甩下笑声一串串……
山坡上,散发着花果的芬芳。芒果花、荔枝花、龙眼花,还不知名的花朵争艳开放。彩蝶飞舞,花香四溢。
车继续前行,报巴村越来越近了。当报巴村出现在眼前时,村前是一片稻田。葱茏翠绿的禾苗茁壮成长,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 一鼻子舒畅的心情!
很久,没见过如此美丽动人的乡村景色了。我陶醉,陶醉在蓝天白云下,陶醉在野趣横生的乡野中,陶醉在风情万种的乡村里。
进入报巴村。舞着巨大枝叶的椰子树,摇摆着苗条腰身的槟榔树,枝繁叶茂的菠萝蜜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菠萝蜜,一个个跳入了我的眼球。公鸡“喔喔”和母鸡“咯咯咯”唤小鸡声,与鸟鸣声交糅在一起,合奏成一部交响乐曲。淡淡的槟榔花香,椰子花香,浓浓的山兰酒醇香……这里所有的香气都是接地气的。包括蔬菜水果,没有污染,只有纯绿色,纯天然。没有繁芜,只有简单。没有喧嚣,只有安宁。没有浮躁,只有淡然。我想如此有灵性的村庄,一定住着高人。
经过几户人家,便到了要采访的老艺人家门口。走进老艺人的小院,呈现在眼前的箩筐、簸箕、锄头、砍刀,静静躺在农家屋角里;风谷车上挂着晃来晃去的腰篓和草笠;土灶里柴火噼里啪啦声,以及米汤在锅里翻滚的声音,夹着米饭的香味,米饭底下藏着粉红色的鸡蛋和金黄的玉米。红亮的火炭里卧着外表黑焦,里头雪白软粉的地瓜。
平坦、宽敞的房顶上,一位妇女用簸箕筛去稻谷叶,她的女儿用竹筐把谷子放进风车的斗里,她的儿子手握摇柄,摇动转风叶。谷子“哗啦啦”,欢快地从风车流到竹筐里,秕谷无精打采、毫无声响地落在地上。
一位老阿婆席地而坐,她身着藏蓝色的上衣,上衣下部分前后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下身着五彩缤纷的短筒裙。头发梳成一个小拳头,盘在脑后,头上戴着亮丽的头巾,颈上带着5到6个银圈。老阿婆正全神贯注地给腰间里的棉线扎结,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她熟练的手法,让我一眼便知她就是我们要探访的民间艺人。她身边围着她的儿媳、孙子和孙女,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阿婆扎每一个小结,沉迷这一古老的絣染文化之河。这古色古香的民族传统文化画面,唯独远离都市的这样小村庄独有。历经世事沧桑的什芭村黎族妇女,擅长扎染,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久违了的扎染画面,伴着浓浓的爱意扑面而来,让我迷醉……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我们怕惊扰了眼前这一美景,悄悄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我发现她的絣染工具与织普通筒裙的工具没有两样,只是与织筒裙的经线和织法不同。经线为白色棉线,经线固定在腰和脚尖两端,再将经线分成一小股,拢在一起。然后用芭蕉丝绕2到3圈后扎成一个小结。过了许久,“奶奶,有人来”一声稚嫩的童音从老人孙子的嘴里飘出,这时老人才意识到我们的存在。
生在黎乡,长在黎乡,至今已过不惑之年,才有幸见到黎族絣染,亲眼目睹黎族絣染的手工制作。
絣染,史书亦称“缬染”是我国古老的染色方法。絣染,黎族称结染或扎染。黎族别具一格,它与其他民族的絣染有所不同。其他民族是先织布后絣染,而黎族絣染是先絣染后织布,把扎、染、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絣染技艺,不仅丰富了图案的层次,还具有朦胧美的艺术效果。
黎族絣染的制作首先将经线分成一小股,拢在一起,再扎成一小结,一个结一个结地扎成所需花纹图案。然后再把扎结的经线放进染料里染,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反复浸染、晾晒,才摘去所扎结的芭蕉丝,清洗晾干,便显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花纹图案。染料是从靛类植物中取的植物染料。在朦胧花纹图案的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用针缝合,便成了精美绝伦的黎锦。黎族絣染与其他民族不同,五指山黎族絣染又与其他地方的黎族絣染不同。其他地方的黎族絣染,用棉线扎经线,而五指山得黎族絣染是用芭蕉丝扎经线。扎经后,放入染缸着色,染后晒干,摘去所结的芭蕉丝。
老人操着生硬的黎族普通话,向我们详细地介绍黎族絣染的制作工艺。幸好我也是黎族,听不懂她的黎族普通话时,便用黎语与她交谈,反复校对工艺流程的记录,确保准确无误地把黎族絣染的制作工艺流程全部记录下来。
她朴实,不善言语,甚至不会讲普通话。然而,她粗糙、饱受沧桑的双手,却讲述说着无法言语的传奇故事。黎族絣染在别人的眼里是繁杂,无法下手,而在她的手下,却是轻轻松松的活。黎族絣染因她而绽放芬芳,她因黎族絣染而美丽。
暮色向晚。我们终于结束了黎族絣染工艺的记录,遗憾的是没有目睹和拍摄工艺流程的全部过程。原因是扎经后的黎族絣染,要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的反复浸染,晾晒,才能将芭蕉丝拆除,再清洗晒干,最后织布。完成这复杂的流程,需要两天或三天,省来的同志有事要赶回省城,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走出民间老艺人的家门。此时,大地披上了金色的衣裳,金光笼罩着整个小村。在野外觅食的鸡、鸭、鹅、狗,披着金衣裳,悠然归来。缕缕炊烟蒸煮着天空。轻柔如芭蕉丝的烟岚,随微风缓缓扭动,慢慢扩散开来,弥漫在黄昏的村头。这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一缕久违的温情。袅袅炊烟,牢牢牵住我的目光,也牵出了我的思绪。
轻柔如丝的炊烟,显得那么温暖亲切,不就是那老艺人织絣染的纱线吗?黎族絣染,传承千百年,承载着黎族风雨岁月,走向世人瞩目的辉煌。
我们告别了老艺人,踏上夕阳,走在充满绿意的田埂上归去。当我回望报巴村时,看见把我们送到村口的老艺人,仍然站在村口看着我们远离。这位十三岁就跟母亲学习黎族絣染技艺的女人,如今已经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黎族絣染技艺传承之路,她还能走多远?夕阳照在她身上,落出个人影光圈,构成一幅乡村日落的美丽画面。此刻,我突然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五指山市文化馆 作者 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