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南地区 >>定安

定安春节习俗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23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日本、越南、朝鲜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传说春节这一节日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岁终祭诸神,为报答诸神的恩赐而举行的庆典。也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我国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而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自古以来,过春节有祭祀、宴饮、占卜、庙会、迎神、贺年、玩赏等活动,但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各有地域和民族特色。
  在农耕社会,定安人过春节把春节当做是旧一年农事活动的结束,新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是天地加岁人加寿的特大节日。民间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到正月初三都在开展热烈的庆祝活动。春节临近前(立春日前)家家户户选定吉日洒扫庭院路巷,涮洗墙壁屋顶以及一切家俱、被褥,换置新衣服、新家俱,制作年糕、豆腐以备过年之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除了杀鸡宰鸭、制作各种美食外,还有种种习俗流传。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早上家家户户换贴上新春联、福字。门楣上、家俱上、果树上贴上“利是”,厅堂贴年画。下午三至五点钟,祭祀祖先后,一家人团圆围坐吃饭。俗称“围炉”,也即吃团圆饭,庆祝旧一年的结束,祈求新一年的好运。老辈人告诫儿童节日期间不许骂人,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发给儿孙压岁钱(红封),换穿新衣服、戴新帽。夜间守岁,至零时,燃放爆竹贺岁。
  正月初一早上,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家家户户炒煮素菜,阖家人团坐吃岁饭,这一餐不吃鸡鱼鸭肉,而是吃素,初一日不许杀生,可能这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
  初二日早上,家家户户煎年糕吃,进行“劳家”活动。所谓“劳家”,是按各人的职业,象征性做一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示一年开初,勤于职守,祈求新一年事业成就。如务农者到地里犁一点地,为商者打一会算盘,上学者读一会儿书等,后便可亲戚朋友间相互走访拜年。
  正月初三以至元宵节前也都是亲友互访拜年的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习俗上都认为是过年时间,过了元宵节才算出年。
  正月初四,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这一天可以做一大扫除,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正月初七是“人日节”,人们在这天可以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是谷日节,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是天日节,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每逢这天,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
  正月初十是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Google
 
上一篇:定安印象
下一篇:年夜饭千年情不变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6]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24.21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