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南地区 >>陵水

黎苗文化——黎族藤编在陵水焕发新活力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676 次   出处:南国都市报 作者:嗯呐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不久前,海南省博物馆全面开馆。展品中,凝结着海南黎族同胞劳动智慧结晶的藤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藤编技艺在海南源远流长,陵水就是海南藤编的主要产地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品被工业制品取代,黎族传统藤竹编制品逐步淡出人们视线,藤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也曾出现危机。但在陵水,传统的藤编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俨然已经成为极具海南特色的典型工艺品代表之一。

 

悠久的历史藤编在唐代就已出现

 

        藤编是将藤晒干、修剪后进行加工的一种民间编织活动,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在海南,陵水、海口、文昌、白沙、琼中、屯昌、琼海等是藤编主要产地。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州)、琼州(今海口琼山)等地人们以野鹿藤编织成帘幕,有的还编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工艺精细。开元至元丰年间(713~1085),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清代初期,民间藤器作坊有了发展,织作藤器者增多。嘉庆十九年(1814)后,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原藤进口广东,海南沙贝村渔民首先编织席、椅、褥垫等藤器,生产更加兴旺。

        而陵水黎族自治县藤编工艺同样历史悠久。在唐代,黎族同胞就把自己编织的藤萝筐、粪箕、斗笠在农贸市场上和汉人进行产品交流,于是藤编工艺传入汉人手中。

 

        到了二十世纪初,陵水椰林的老朱田、田尾、坡田和里村就有不少农民会编织藤竹用具。解放初期,陵水县城解放路有许多居民编织藤竹用品出售。九十年代后,藤竹工艺发展成熟。在原材料上,陵水吊罗山盛产藤和竹,这是藤编的主要原料。以本地藤(海南藤)为主料,如红藤(黄藤)、棉竹藤(大白藤)、小白藤(鸡藤)、公藤、木藤、牛钓藤(厘藤)、过山青藤和毛藤,这些都是野生藤。

 

独特的价值藤编是黎族勤劳智慧结晶

 

        藤编工艺始创于黎族同胞,这和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海南中南部山岭重重,藤条在热烈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中茂盛生长。黎族同胞们将砍来的山藤和老竹子,削成细条,晒干后修剪编成各种各样的藤竹器,既有藤编衣篓、腰篓、藤编箩筐,也有藤编腰织机带、藤编渡水葫芦、藤编槟榔盒等。

        就这样,黎族同胞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掌握藤编技艺,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而后人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

 

        在海南,藤编、竹编或藤竹混编的各类手工制品比较普遍。藤编作品工艺有三个流程:材料处理、生产和打磨油漆。藤编约有50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等4类,具备轻巧、凉爽、耐用等特点。

        海南岛盛产红藤、白藤,细长柔顺,红藤一般用来编织大件的器物,如藤篓、藤箩、藤筐等,而白藤主要用来编织小件器物,如小藤篮、小腰篓、斗笠、藤盘等。

        黎族藤编技艺与船型屋一样,是黎族同胞勤劳智慧的文化结晶,也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保护与传承各方合力做大做强藤编产业

 

        1959年,陵水创办藤、竹、棕、草生产合作社,最早是专营藤制品、铁艺制品和椰棕花园产品。1999年更名为陵水藤竹工艺品有限公司。自1996年公司开展自营出口业务以来,该厂生产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包括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连梅的母亲和奶奶是陵水藤竹厂的藤编师傅,她初中毕业就开始跟母亲学藤编手艺了。如今,藤编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她的眼里,藤编是极具魅力的。

 

        陵水藤竹厂至今还涉及藤编工艺制品的业务。陵水藤竹厂退休老厂长陈惠珍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前,就参加过多次广东省级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级工艺品评比。在2004年到2013年期间,她仍然在藤竹厂培养自己的徒弟,在此期间,“新人”苏光必进入椰田古寨,学习这门手艺。

        到了2014年,黎族藤编获评海南省级非遗项目,陈惠珍为该项目传承人。同年,苏光必在“我为陵水代言”活动中以藤编技艺代表人物的形象宣传陵水文化。被选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足以说明黎藤在海南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做大做强黎藤产业,成了海南要追逐的方向和目标,来自各方的力量正逐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黎藤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与未来让琼岛文化传播得更远

 

        黎族藤编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目前,陵水藤器有“四头洗衣箩”、“蝴蝶衣钩”、“手提篮”、“花盆座”、“吊篮”、“墙挂篮”、“屏风”等284个藤制品种,远销国际市场,深受欢迎。

 

        保护和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这一方面,陵水已经有了筹划。2010年,陵水设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陵水黎族藤编技艺传习所,出口的藤竹编织产品有手提筐、挂篮、藤架等20多种,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10多个国家。未来,黎藤民间艺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将遍布全岛,带动一个本土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链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海南黎藤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海南又是中国产藤的基地、藤的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蕴藏量极大。黎藤入选海南省非遗记忆名录,挖掘其内在价值的潜力巨大;黎藤艺术品的未来可以和海南黎锦、椰雕、竹编等特色元素有机结合,让琼岛文化魅力传播得更远


Google
 
上一篇:旅行故事 | 分界洲岛北纬18度的海风叫醒了夏天!
下一篇:陵水特产水果店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35.938毫秒 中华旅游网